文旅农融合,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蔡甸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

当文化与城乡交织相融,会产生怎样的化学反应? 知音故里蔡甸,正努力让“诗与远方”触手可及,唱响乡村振兴发展强音。

2月12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农业农村部、国家乡村振兴局联合举办的“大地欢歌”全国乡村文化活动年在蔡甸区花博汇园区举行启动仪式,同时奓山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作为参观调研点,全面展现文旅农融合发展的“蔡甸探索”。

让公共文化服务接地气,城乡文化场所有人气。奓山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直播间内,文艺志愿者陈五金拨动琴弦,一曲《高山流水》,弹出了伯牙、子期的千古佳话;侏儒山街道阳湾村侏儒山战役博物馆馆长付建桥,为孩子们讲述着“三打侏儒山”的抗战传奇;沉湖湿地边的消泗乡七壕村,村委会屋前的“百姓大舞台”,村民以一首自编自谱的村歌,展现湖区人民坚信并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抬脚去借书,屋前健身场,“12分钟公共文体圈”文体设施全覆盖;打卡看展览,免费学摄影,图书室里阅读,到文化馆听曲学艺,生活更有“文艺范儿”;线上文艺教学,非遗民俗进社区乡村,足不出户即可享艺术的滋养……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以文旅农融合促发展,以公共文化滋养生活,这是时代的呼声,也是人民的期待。为此,蔡甸举全区之力,扎实推进湖北省第四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将其作为一项民心工程,统筹发展、共建共享,以不断增强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为奋斗目标,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探索新时代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 文化便民

城乡居民家门口享“文化大餐”

中法生态城文化体育中心将于今年底完工。

中法生态城文化体育中心项目位于中法生态示范城核心区域,建筑与湿地公园融为一体,6条环形绿道从中心前广场延伸至屋顶,漫步绿道如同登山,登上屋顶花园喝咖啡。中心内设图书馆、文化馆、专业剧场、全民健身馆、科技馆等,其中图书馆7000平方米,达到国家一级馆标准。项目建成后将全面完善片区文体配套资源,满足片区居民健身、学习、休闲、娱乐等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武汉蔡甸经济开发区是蔡甸工业经济主战场,辖区现有2900余家工业企业,为丰富辖区职工及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产业综合配套项目,已形成规划设计,其中文化活动用地面积6384平方米,体育场馆用地面积7196平方米,包括文创书店、羽毛球场、篮球场、网球场等设施。

区文化馆周周有主题、天天有活动,市民们来此跟着大师学书画,跟着非遗传人学剪纸,跟着戏曲票友唱楚剧,好不热闹。藏书40万册的区图书馆,前来自习、借阅、看书的读者络绎不绝,在书香中感受阅读的乐趣。从临漳古城到现代都市,区博物馆内的历史文物记录着蔡甸千年长河的变迁。

蔡甸区不断强化区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的同时,街道(乡)综合文化站建设的完善,让城乡居民在家门口乐享文化。全区10个街道(乡)均建有符合省定建设标准和功能的综合文化站,达到“三室一厅一场”标准,其中超过1000平方米的文化站6个。

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奓山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依托有声图书室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

与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共建共享的奓山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是全区标杆,内设有声图书室、音乐舞蹈工作室、录音室、非遗体验空间、室内电影院、直播间、蔡甸四史印记图片展室等20个功能室,以及“百姓舞台”群众文化广场、篮球场等户外活动场所。中心常年为12分钟步行路径内的3万余名居民,120余家企业提供优质的文化服务,实现了群众在哪里,公共文化服务就延伸到哪里。

在蔡甸街道姚家林村,以二十四节气以及气象知识普及为特色的“百姓舞台”农村文化广场,已成为该村打造全省“气象第一村”的主要景点,被列为省级示范广场。目前,全区288个村、58个社区全面建成符合省定“五个一”建设标准的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图书和电子阅览室。超30%的村建有“百姓舞台”农村文化广场。

■ 文化惠民

精准供给让文化服务实力“圈粉”

在武汉剧院,当吴运铎饰演者陈晓檬喊出“我的一切都是党的,我要把一切都献给党,全心全意,在所不惜”,台下900余名戏曲爱好者掌声雷动。

以吴运铎生平事迹改编,打造重点文艺精品现代楚剧《把一切献给党》。

蔡甸区作为吴运铎故乡,精心打造以吴运铎为原型的红色革命题材大型现代楚剧《把一切献给党》,先后获评“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优秀剧目”以及湖北省“荆楚优秀现代戏”等称号,并参加第十届武汉“戏码头”中华戏曲艺术节展演。区楚剧团还创排一批现代小戏,其中《县长拜年》《县长扶贫》获得国家艺术基金奖励或资助。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质增效,用更多文艺精品满足人民文化需求,惠民活动均等化润泽城乡百姓生活。全区每年累计举办各类惠民活动超300场,惠及群众10万余人(次)。区直各部门、各街道(乡)结合本单位特点和服务对象需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近100场。区文化馆以四季为主线,常年开展“莲城之春”“武汉之夏”等文化活动;以节庆为主题,在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义写春联、端午包粽子等主题活动;以场馆为阵地,组织举办书画、摄影、剪纸、舞蹈、古筝等培训。

蔡甸区还充分吸纳社会资本、发挥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民营报刊馆武汉龙源红色报刊博物馆馆藏报刊万余件,用中国共产党初创时期、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时期、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等八个单元再现了中国共产党百年风华、沧桑历程。侏儒山街道乡村文化综合体向居民提供乡村影院、梦想书屋、VR科技教学馆等15项文娱体科教类公共文化服务。武汉陆海空爱国主义教育展览馆开馆至今,免费接待参观群众8万多人次,开展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党员学习教育宣讲活动300多场。

大力发展公共文化数字化。即将上线的“蔡甸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实现文、博、图三馆,楚剧团以及各街道(乡)文化站为一体,网友可通过3D全息影像VR线上参观博物馆。

■ 文化乐民

12分钟步行路径内有“诗和远方”

自去年5月,中法生态城恒大社区“社区书房”对外开放,社区居民高佳兰不仅几乎每天都来,还捐了50多本书。在高佳兰看来,这里看书安静,有免费的空调和茶水,看书累了还能到隔壁休息空间与其他居民聊天。

恒大社区“社区书房+图书角”打造小而美的泛在化新型阅读空间。

恒大社区不仅将闲置空间与社区政务中心打通,做成开放式的“社区书房”,妇女儿童之家、居家养老中心、体育健身室等功能性厅室里新建图书角。居民可以扫二维码线上听书,还能参加社区举办的家庭读书节、读书征文等文化活动。恒大社区“社区书房+图书角”泛阅读体系是蔡甸区打造小而美的泛在化新型公共阅读空间,推进12分钟公共文体圈的缩影。

花博汇景区百花书房,保留湿地边的老渔棚土坯房外观,修旧如旧,传递着浓浓的乡愁,游客赏花累了,可闻书香放松。促进文旅融合发展,“旅游+阅读”模式也在蔡甸各大景区得到推广,武汉野生动物王国、九真山风景区、金龙水寨生态乐园等一批小而美的阅读空间,充分满足群众阅读需求。

在蔡甸,街街有综合文化站,村村有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不论是城区还是村湾,处处可见体育健身场所。如今,全区三级公共文体设施已实现网络化、全覆盖,“12分钟公共文体圈”已见雏形。全区体育场地总面积166万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3.55平方米。

蔡甸区还着力构建“一圈多点、交汇互融”的最优模式,选取人口密集、公共文体场馆比较集中的5个社区作为示范社区,加大公共文化资源配置密度,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文化育民

非遗“活化”传承助传统文化时尚“破圈”

伯牙子期传说、“贱三爷”的故事、索河善书、杨氏洪门拳、南湖高龙……蔡甸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数量众多、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闹元宵”民俗活动走近市民身边。

为了让非遗进入大众视野,融入现代生活,真正“活起来”,蔡甸区积极推进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2月1日,一场主题为“非遗闹元宵 文化乐‘宵’遥”的民俗活动在蔡甸文化艺术广场拉开帷幕。锣鼓声中,南湖高龙非遗传承人蒋太寿带着徒弟等人,托举一个重达80多斤的高龙,轮番进行跪地切磋、口齿含托、头顶、二指弹等花样表演,十多分钟的表演,引得观众喝彩声不断,充分展示了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如今,“南湖高龙”已在蔡甸多个小学设立传承教育基地,“舞高龙”也成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同样进入到学校课堂的还有蔡甸剪纸,侏儒山街横龙小学学生剪纸作品不仅在国际大赛中获奖,还被省图书馆收藏。

永安街道是省级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蔡甸区文化工作者一直思考着如何将现仅在永安九真山脚下还保留传承的“扑蝴蝶”这一古老非遗项目时尚“破圈”。为规范并创新扑蝴蝶表演艺术,区文旅局请市区民俗和非遗专家到永安街实地指导培训,召开研讨会,查找不足,重新编排,规范扑蝴蝶表演。同时聘请市民俗专家制作曲谱和服装道具,促进扑蝴蝶表演艺术创新发展。

健全非遗档案,数字化保存扑蝴蝶相关资料,利用现代数字媒体技术,完成扑蝴蝶的影音采录工作,包括传承人口述史、技艺流程、仪式规程、剧目或节目等,以最完整的形式将其原汁原味保留和记录下来。通过“乡村春晚”、城乡文化交流、市区专业院团送戏下乡等平台,长年开展以扑蝴蝶为主体的民俗文艺表演。

据悉,区非遗保护中心定期举办区级非遗项目剪纸、扇面画制作等培训班。收集整理书籍200余册,抢救性保护包括“索河善书”“贱三爷的故事”在内的一批非遗项目。

■ 文化富民

文旅农融合奏响乡村振兴奋进曲

传诵千年的知音故事、神秘瑰丽的九真山、碧波荡漾的后官湖……深谙知音之道的蔡甸,把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与乡村旅游相结合,转化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金山银山”。

花博汇是国家4A级景区、景区所在的天星村是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景区保留原有土地风貌及建筑,在维持乡村肌理的基础上改造提升,盘活农村闲置资产。

都市田园综合体花博汇入选湖北十大热门露营地。

日赏鲜花,夜观焰火,更是让花博汇成为热门旅游目的地。夜游演艺节目“焰遇花博汇”中植入知音元素,全新打造大型沉浸式焰火剧场秀“知音盛焰”,带领游客在欣赏焰火的同时,邂逅当代知音故事。此外,在花博汇建有“知音大戏院”,常年为观众表演情景剧《高山流水》,以及楚剧折子戏、湖北大鼓等传统文艺节目,成为传播知音文化的有效载体。目前,花博汇已吸纳了周边1000多名农民就近就业,占园区内工作人员总数的80%。

消泗油菜花节是武汉十大赏花名片之一。

消泗油菜花是武汉十大赏花名片之一。初春时节,万亩油菜花海正在依次开放,一片金色,美不胜收。每年赏花时节,也是文化的“盛宴”。作为全国武术之乡,游客们可在花海中欣赏在“铁血丹心”慷慨激昂、荡气回肠的配乐下,各路英雄的表演中所散发的中华传统武术魅力,也可以领略到采莲船、打莲湘、地花鼓等非遗项目,从非遗传承人的表演中领略非遗背后的地方文化、风土人情和传统民俗。

“赏花经济”在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同时,也为当地推进全面乡村振兴、居民增收致富走出了一条新路径。如2021年,消泗乡万亩油菜花海共接待游客20.3万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300万元。花海核心区的渔樵村,采摘大棚和蔬菜基地,仅一个月就接待近5000名游客体验农事。

“香草花田”位于索河街梅池村,园区内不仅拥有薰衣草、玫瑰等各类芳香植物800余亩,还有各类芳香药草植物及香稻等特色蔬果,是目前华中区域芳香植物品种最齐全、面积最大的芳香产业综合体。景区根据村湾特点,为游客提供不同类型的游玩项目。景区解决了周边百余名农户就业。园内芳香植物产品远销欧美、日韩等地。

背靠九真山、毗邻索子长河的十里莲华养心谷景区是全国农耕文化实践营地,孩子们在这里参观党史展览室,听革命故事,编草鞋、绘红色军包,体验红色实践课。到田地里整田、栽种、浇水,进大棚、田地采摘蔬果,利用土灶、土坑烹饪传统佳肴,还可走进农户家与农户交流,了解农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知音大戏院”吸引众多市民游客前来打卡。

深挖乡村文化内涵,提升农旅体验品质,凭着文旅农的融合,蔡甸也爆红网络,成为市民游客们体验田园生活打卡胜地。去年4月,蔡甸区文旅局先后开通蔡甸文旅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账号,打造“知音文化旅游+新媒体宣传”模式。截至目前,蔡甸文旅新媒体平台阅读量超7000万次。

知音故里,蔡甸等你。消泗油菜花节、莲文化节、西甜瓜节、金秋文化旅游节……文旅农融合的节会活动已成为蔡甸旅游靓丽名片。2022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1107.0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0.33亿元。

策划:中共蔡甸区委宣传部蔡甸区文化和旅游局

【编辑:胡之皓】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