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周总理含泪亲自迎接他的骨灰,毛主席:我再也见不到他了

阅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3月11日,北京西郊机场,春寒料峭,周总理面色凝重地站在寒风中,沉沉的目光望向天际。直到一架飞机落地,一个方方正正的骨灰盒被捧出,郑重地交到了周总理的手上。

一向沉稳的总理接过骨灰后,悲恸欲绝,不禁潸然泪下:“我的老朋友啊,中央正要重用你的时候,你却这么早就走了......”

毛主席此时也收到了讣告,他深深叹了一口气,悲伤之情溢于言表,口中喃喃说道:

“老战友啊,见不到了,再也见不到了。”

那么,这位能让总理亲自接回骨灰,能让毛主席深切缅怀的英雄是谁呢?英雄生前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一切都要从解放西藏说起。

临危受命 舍家为国

1950年,此时的新中国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光芒万丈,势不可挡。

然而,毛主席心中还有一块心结未解,那就是西藏还未收复。

毛主席发话:“西藏虽然人口不多,但国际影响极其重要。岂容帝国主义觊觎,咱们必须收复!”

西藏是少数民族地域,地势险峻,环境恶劣,政治,经济,文化均有着地域的特殊性。因此,解放西藏不可以光靠军事武力,还得懂得政治策略。

张国华

既然如此,这个挂帅出征的人选就显得格外重要。经过党中央的一再斟酌,最后由刘伯承邓小平拍板,出征西藏的人选就是他了——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

翻开张国华的履历,可谓是军政兼优,是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了。而此时的张国华已被任命为川南行蜀主任,正准备率领众部下赴任富庶的天府之国。

1950年1月8日,正准备赶路赴任川南的张国华收到一封急电,是刘邓首长发来的:“十八军就地待命,张军长以及各师部主要干部领导速来重庆议事。”

张国华敏锐地意识到,川南之行怕是去不成了,国家有新的任务需要自己,于是二话不说立刻出发,面见刘邓两位首长。

刘邓两位老领导将毛主席希望十八军进军西藏之事,详细地传达给了张国华。

张国华眉头一皱,深知这绝非易事,西藏是苦寒之地,政治环境复杂,自然环境复杂,十分不利于行军作战。

但是,既然国家需要收复西藏,就不能辜负毛主席的信任。张国华正了正神色,挺起胸膛,立正敬礼,向刘邓首长明志:

“张国华保证,坚决带领十八军完成进藏任务。”

从重庆领命回来之后,张国华一门心思研究起了进军西藏的方案,为进藏做足了事前准备。

解放军进藏

十八军上下得知这一消息后,虽然大部分同志还是有着很高的觉悟,表示誓死追随师部,为祖国效力,但是,依然有一部分人激动地提出了抗议。

这些老将在战争时期经历了枪林弹雨,好不容易过上了太平的日子,现在要从富饶之地进军苦寒之地,他们心理上很难快速接受。

张国华闻言,立刻召开了动员大会,张国华走上发言台,看着台下坐着的老战友和老部下,清了清嗓子,说道:

“同志们辛苦了!大家的心情我能理解,但是国家需要十八军,咱们哪有退缩的道理!过去咱们能拿下一个省,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现在是将整个西藏都交付咱们十八军,怎么还垂头丧气的呢?”

解放军进藏

这段话让将士们又忆起了保家卫国的热血岁月,提出抗议的战士们纷纷露出了羞愧的神色,张国华继续慷慨陈词:

“你们嫌西藏条件艰苦,环境恶劣,可是美帝国主义不嫌弃啊,想尽办法在西藏根植势力。退一步说,如果西藏真的被帝国主义抢走了,咱们就算按原计划赴任川南,你们能在四川坐得安稳吗?”

动员大会结束后,再无一人提出抗议,十八军全体将士全员投身入藏前的准备工作当中去,上下一心,齐心协力。

就在张国华带领众人进行进藏部署之际,一个噩耗传来。

张国华的秘书打来电话:“军长,不好了,难难高烧不退,可能是肺炎,已经住院了,孩子嘴里一直喊着爸爸,您要不要回来看看?”

“难难”是张国华的大女儿,当时还不满三岁。

张国华心系工作,正忙得不可开交,虽然心中十分心疼女儿,但必须为军表率,气急之下吼道:

“三万多将士都不回家,我一个军长哪能走得开?你多帮忙照看一下吧。”说完就挂了电话,继续投身工作。

张国华夫妇

等到手头工作结束,时间已是深夜,张国华心中放不下女儿,连口水都没喝,立刻乘车前往医院。

张国华刚进医院,立刻捕捉到气氛的微妙,医护人员不敢面对他,纷纷避开,张国华意识到大事不好,立刻加急步伐,跑向病房。

只见妻子已经哭到脱力,前几天还活蹦乱跳的孩子,以后再也不能喊他一声爸爸了。

张国华心中悔恨不已,连女儿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一边安慰泣不成声的妻子,一边暗自垂泪。

安顿好女儿的后事后,张国华劝妻子振作,做好准备,一同赴藏。抱着国事当前,国家最大的信念,张国华率领部队,声势浩荡地向西藏进发。

入藏之后,他又会面临怎样的险境?遭遇怎样的难题呢?又是如何一一化解的呢?

佛光将军 开疆拓土

随着部队在西藏的深入,张国华立下了严明的军纪:务必尊重当地藏民的宗教信仰,保护寺庙,不得惊扰寺庙,不得擅自进入藏民家中的经堂。

有一次,部队遭遇了巨大的冰雹,即使如此,战士们牢记军纪,哪怕被砸得鼻青脸肿,也只是就近在一处寺庙的外檐下避了避,并未走进去打扰喇嘛们念经。

张国华和藏民进行友好交流

饶是如此,依然有敌对分子暗中挑拨藏民和军队的关系,时不时派出武装势力给予挑衅,这无疑给十八军的行军增加了难度。

当张国华率兵行进到康北竹庆地区时,周围的喇嘛庙突然响起了厚重的钟声和螺号声。

一群持枪骑马的人从山岗上涌出,为首的人戴着一顶狐皮帽,在他的授意下,一众喇嘛向军队开枪射击。

张国华立刻命令众人找掩护躲避,然后示意对方停战,自己带了一名翻译上前交涉。

藏兵(图源网络)

张国华表示,自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来解放西藏的,绝不会伤害无辜平民。双方这才偃旗息鼓,相安无事。

可是谁能想到,到了深夜,这伙人却趁着夜色发动偷袭。张国华意识到情况不对,发现这伙人根本不是当地喇嘛,于是立刻下令活捉头领。

一伙散兵游勇哪里是正规军队的对手,他们的头领很快被生擒。捉回来一问才知道,这个人果然是个西藏反动派的“汉奸”,并且他招了个干干净净:

“现在的西藏,早被帝国主义渗透得彻彻底底。他们从国外运进大批军火,请来英国的教官训练西藏反动派麾下的藏兵。这些藏兵分布在各地,必要时发动袭击,大力阻止解放军入藏。”

昌都战役

这下,十八军士气高涨,众将士集体表示,既然你们挑衅在先,要打仗,就彻底打个痛快,此患不除,后续行军恐怕更加艰难。

张国华立刻向中央打报告,请求中央批准昌都战役,中央正有此意,爽快应允。

于是,1950年10月6日至24日,为了达到和平解放西藏之目的,张国华率领十八军展开了昌都战役。

战役历时19天,共歼灭敌人5700余人,其中俘虏高级官员20多名。

反动派的藏军主力被一举歼灭,帝国主义插足我国领土的狼子野心也彻底粉碎。

昌都战役的大捷,终于使得西藏政府下定决心。派出代表进京谈判,主动表示愿意达成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

1951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团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团展开谈判。15日,张国华作为首要功臣,回京参与了此次谈判。

5月23日,谈判一切顺利,双方签订了《第十七条协议》,也就是关于和平解放西藏之办法的协议。

和谈旧照

谈判结束后,张国华没有多做停留,7月就又赶回西藏主持大局。8月28日,张国华率兵离开昌都,向拉萨进军。

部队开始了为期56天的长途跋涉,众将士们克服了一次又一次的高原反应,翻越一座座雪山,走过一条条冰川,跨过一滩滩沼泽。

终于在10月26日,部队抵达拉萨,将鲜艳的五星红旗插在了世界屋脊,向全世界宣示着我国的领土主权。

此时,敌人眼看大势散去,败的败,跑的跑,散的散,外敌暂且解决。

可是,西藏人民的生活依然可以用民不聊生来形容,张国华不负国家的委托,肩负起了建设西藏的重任。

民以食为天,到哪里都不例外。眼下最大的问题,就是粮食供给的问题。西藏本就处于高寒地区,加上之前反动分子长期对食物进行恶意封锁,致使农业发展极其落后。

张国华的改革可谓是大刀阔斧,说干就干,他要从根本解决问题,决定在拉萨湖畔开垦一个农场,取名“八一农场”。

张国华以身作则,身体力行投身农种,和战士们一起参与开荒,吃住都在这片农场,经过一年的耕耘,部队开荒万余亩,农场大获丰收,粮食蔬菜应有尽有。

1953年的秋收季,张国华特意邀请了拉萨各界爱国人士来农场参观。

看着眼前这块高寒贫瘠的土地,竟然也能培育出金灿灿的粮食和绿油油的蔬菜,这让西藏人民终于相信,中国人民解放军是来帮助西藏人民过上好日子的。

当地藏民对张国华充满了感激,称赞解放军为“菩萨兵”,称赞张国华为“佛光将军”

藏民不知道的是,此后,这位“佛光将军”都将会不遗余力地守护着西藏这片土地。

雪域战神 保卫边疆

一波尚平,一波又起。好不容易平息了内乱,1962年时,印度这个“外患”又开始不断在中印边界设置据点,妄图一点点蚕食中国领土。

中国政府一再忍让,多次通过和平谈判来解决边境问题,命令边境部队避免和印军发生武装冲突

然而,印度显然没有领情。1962年9月20日,印军跨过克节朗河,对我方边境军人发起攻击,一个月内,打死中国边防官兵47人。

对此,中央震怒。毛主席表示:“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讲究先礼后兵。礼,行不通,那就灭了它。”

印军(图源网络)

周总理表示赞同:

“打印度,政治意义大于军事意义。不打则已,既然打,就要打个漂亮的胜仗。”

思来想去,挂帅的人选,兜兜转转又想到了张国华。

此时的张国华正好在京养病,中央军委紧急召见了张国华,询问他的意愿:“国华同志,边境这块地方你最熟悉了,可有把握?”

如果印度来犯,不仅国土必然遭受侵扰,就连西藏得之不易的太平局势也会再次被打乱。

张国华不顾病体,欣然接下任务:“有!”

10月13日,张国华飞回西藏,在拉萨建立前线指挥部,勘测地形,完成作战部署。

7日之后,张国华一声令下,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

中国人民解放军兵分多路向敌人的阵地挺进,高原作战的难度可想而知,战士们不仅要考虑战略部署,还需要时刻克服缺氧等高原反应,一时举步维艰。

张国华本就是抱病在身,还未痊愈就赶往高原指挥作战,连日的劳累使虚弱的身体雪上加霜。

解放军行军照

此时的张国华高烧不退,头疼难忍,却依然和战士们并肩战斗。

高原地势险峻,一个士兵心疼老领导,提出要用担架抬着张国华赶路,遭到了张国华的严厉训斥:

“这是在干什么?这是在打仗!所有战士都在战斗,我凭什么搞特殊?”

有了张国华做表率,部队立刻士气大振,一鼓作气,一口气歼灭敌人3个旅,枪毙和俘虏的敌军共计7000多人,完全掌握了战场的主动权,中印边界自卫战中方大获全胜

中印边界自卫战

虽然张国华是常胜将军,但他并没有沉迷于胜仗,而是时刻谨记,一切为了祖国的安定。

张国华坚决执行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线主动停火、撤退的声明,组织部队有序,分批次撤退。

这次中印之战意在扬我国威,赢得中印边界长久稳定。张国华圆满完成任务,并不恋战,功成身退。

这次中印反击战的胜利,解放军功不可没,但是作战过程中,也离不开西藏人民,西藏边防军的鼎力相助,毛主席也对西藏各界爱国人士给予了高度赞扬。

解放军和藏民们

这也充分说明了,西藏人民对祖国同样有着强烈的归属感,同样对祖国爱得深沉。这些良好的改变离不开中央的方针,也离不开张国华呕心沥血的付出。

早在1950年商议入藏之际,毛主席曾表示:“十八军先开路,后续入藏队伍可三年一换。”

可是,当张国华率兵进藏之后,才深切体会到建设西藏是多么艰巨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张国华明白“三年一换”不利于西藏的长期建设,于是主动向中央请缨,表示愿意留下来捍卫祖国边防,长期建设西藏,只要是国家的领土,就不得怠慢分毫。

张国华入藏

也就是说,原本三年后就可以调回城市,但是张国华拒绝了,他主动放弃了回到城市生活,自愿继续扎根在这极寒之地挥洒热血。

张国华深爱着这片雪域高原。即使人到暮年,依然牵挂着这片土地。

晚年的张国华还是对早夭的大女儿心怀愧疚,因为自己忙于进藏工作,没能见上大女儿最后一面,是张国华此生都难以消解的遗憾。

他将这份哀思,连同对西藏的热爱,全部寄托给小女儿小康。

张国华陪小康看了一个话剧,名叫《年轻的一代》。讲述的是一群年轻的地质学者们,学有所成之后,自愿前往新疆支援国家建设的故事。

张国华问女儿:“你要不要学地质,西藏是块宝地,地大物博,很多地方都需要地质人才的支援呢。”

小康望着父亲,从父亲的眼神里读懂了他对西藏深深的眷恋和热爱。

而由于长期在高原工作生活,张国华的身体每况愈下,高血压,支气管炎冠心病等大病小病反复发作。

但他不顾家人朋友的劝阻,依然坚持留在西藏:“毛主席让我守西藏,我就是死,也要死在这里。”

毛主席和张国华

1972年2月20日,本该是平常的一天,张国华向往常一样主持着工作,由于操劳过度,加上旧疾未愈,张国华在开会途中,突然心脏病发,倒在了会议桌上。

尽管第一时间就送到了最好的医院进行抢救,还是无力回天,一代雪域将军就此与世长辞,年仅58岁。

中央领导闻讯无不伤心落泪,都是并肩作战保家卫国的老战友,毛主席更是潸然泪下,喃喃哀叹道:“再也见不到......。”

周总理则亲自前往机场,接回骨灰,好生厚葬。

一代英雄就此谢幕,结束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英雄已逝,英魂长存。正是因为有张国华将军这样的军人保家卫国,现在的我们才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老兵用生命换来的和平,吾辈必当加倍珍惜。

张将军化身巍峨的雪山,永远守护着祖国的边疆国土。致敬张国华将军!致敬千万为了祖国和平,领土完整而坚守的战士们!

对于张国华的事迹,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看法!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