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原子弹真的是用算盘打出来的吗?1947年7月29日埃尼阿克诞生

萨沙历史上的今天。

作者:萨沙

本文章为萨沙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中国原子弹真的是用算盘打出来的吗?1947年7月29日:世界上首台可编程序的电子计算机埃尼阿克被送到美国阿伯丁试验场进行弹道轨迹计算。

有些人说,中国的原子弹使用算盘打出来的,真的是这样吗?

这是一个误解。

大家知道为什么会发明计算机埃尼阿克吗?

完全是现实的迫切需要。

1935年,美国陆军建立了阿伯丁试验基地的“弹道研究实验室”,在1938年正式开始运作。

火炮是陆军之神,是地面部队主要的打击力量。

想要保证地面部队的优势,美国陆军就必须不断研究新式火炮,并且改良现有火炮。

阿伯丁实验室的任务,就是计算出各种型号、各种口径的炮弹轨道,再进行研发和改良。

在没有计算机的时代,这是一个非常可怕的任务。阿伯丁的研究员们,每计算一个弹道需要750道乘法和更多的加、减法。

如果考虑各种初始条件(比如方位角、速度、气温和湿度、大气压等等),某种型号的一种口径火炮的火力表,就包括高达2000到4000个弹道。

大家知道这是什么概念吗?就算使用最先进的辅助计算器,可以在十秒内完成一道乘法运算,也要12小时才能完成一个弹道计算。

按照这种速度,恐怕战争打完了,还有大量弹道数据没有算完,这怎么行呢?

在这种极端的要求下, 电子计算机才诞生了。这台埃尼阿克计算机截图同时处理10个十进制的数据,用0.2毫秒就完成一道加法,2.8毫秒完成一道乘法。在今天看来这个数字很可笑,却在当年大大提高了计算效率。

造原子弹,可不是造茶叶蛋,需要远超过计算弹道的庞大计算工作。

中国如果只有算盘来计算原子弹数据,恐怕到今天也未必能够研究成功。

实际上,当时中国是有计算机以及其他很多辅助计算工具的。

我国早在40年代,就网罗了大批科学家,其中还有大量留洋的博士。这些学者自然知道计算机的重要性,在朝鲜战争结束后就开始从苏联引进技术。

在1956年,苏联提供全部技术图纸和专家,帮助我国从0开始建造大型计算机。

1958年, 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中科院计算所和北京有线电厂(738厂)合作仿制成功M-3机,这就是中国第一台电子管计算机103机。

很有意思的是,官方定义是:103机是第一台中国自己制造的计算机。

为什么只说自己制造?因为技术上完全来自苏联,我们没有设计能力。

1959年,我国又引入苏联技术,制成了104大型通用电子计算机。

104机运算速度是每秒1万次,在今天看来很落后,在那个时代已经相当厉害了:104机完成后,我国许多科学重大课题纷纷上机运算。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当中的计算任务,军委测绘总局的大地测量计算任务,铁路车站最优分布计算任务,以及5个大型水坝应力计算任务都是在这台计算机上实现的。可以说,104是一个大功臣。

只是因为104机数量有限,少量运算还是要用手工完成。手工计算工具有很多,算盘只是其中之一。常见的是手摇计算机,邓稼先就有一台这种机器,用于平时计算。

手摇计算机并不是真的用手摇,而是使用电机。它是通过转动齿轮来计算,可以做四则运算平方数、立方数、开平方、开立方,比算盘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手摇计算机可以看做是计算器的雏形。

除了手摇计算机以外,常见的还有拉力计算尺和算盘。

当年研发原子弹的条件确实相当差,但该有的都有了。

我国也不是赤膊上阵搞原子弹,而是有苏联手把手教会了七八成。

赫鲁晓夫曾说过,苏联对中国的核计划有着巨大帮助,上到帮助中国建立了核反应堆,下到帮助中国找到铀矿,什么都做了。

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莫斯科与苏联签订《关于为国民经济发展,需要利用原子能的协定》,约定苏联在1955年到1956年派遣专家帮助中国设计和建造一座功率为6500千瓦到1万千瓦的实验性原子反应堆,以及使粒子获得12.5到25百万电子伏特能量的回旋加速器,并无偿提供有关的科学技术资料,培训中国的核物理专家和技术人员。

到了1957年,苏联帮助中国成功建成实验性反应堆和回旋加速器,并从重水反应堆中获得了少量的钚,同时还培养了一大批相关技术人员。

同年,中苏签订了《关于生产新式武器和军事技术装备以及在中国建立综合性原子能工业的协定》。苏联会帮助中国建立起综合性的原子工业,出售用于铀浓缩处理的工业设备。

1958年9月29日,中苏又签订《关于苏联为中国原子能工业方面提供技术援助的补充协定》,苏联正式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方面的各种实用性技术装备和技术。

用赫鲁晓夫的话来说,在中苏决裂,苏联科学家撤离中国的时候,他们距离研究成功原子弹已经很近了。

声明:

本文参考

图片来自网络的百度图片,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