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叶剑英病危,中央急调钟南山驰援:这是医疗史上的淮海战役

钟南山在前往武汉的高铁上

2020年1月18日,一张照片刷爆网络:在广州开往武汉的G1022次高铁上,84岁高龄的钟南山院士在火车上闭目小憩,面容疲倦。这天是农历腊月二十四,正值一年一度的春运,火车站里挤满了正准备回家乡过年的乘客们。

钟南山的助理苏越明在战疫日记中深情写道:“车站里,人山人海,踏上归途的人们,满脸喜悦,几乎没有人戴口罩。欢乐的海洋里,又有多少人知晓已有暗礁深藏?”

这张照片把一位八旬老人的胆略和坚毅,展现得淋漓尽致。此刻,武汉疫情不明,钟南山肩负着党中央、全国人民的重任,这又是一个历史性时刻。经历过“非典”疫情的国人,都难以忘记2003年钟南山所说的那句话:把危重病人都送到我这里来!

敢于直面真相,勇于承担责任,84岁的钟南山又一次扛起了历史的重担。正如官方媒体在社交平台上评价得那样:

“17年前奋战在抗击非典第一线,如今再战防疫最前线,84岁的钟南山有院士的专业,有战士的勇猛,更有国士的担当。一路奔波不知疲倦,满腔责任为国为民,的的确确令人肃然起敬!感谢钟南山,感谢负重前行的医生,感谢所有为防控疫情而努力的人。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战!”

钟南山院士

如今的钟南山早已家喻户晓,可能很少有人知道1984年叶剑英元帅病情告急时,钟南山被中央紧急通知入京。这一次,钟南山在其中发挥了什么作用,这里面又有着什么不为人知的故事?

1979年,82岁的叶剑英元帅依旧为国事忙碌,熬夜工作更是家常便饭,他丝毫没有关心自己的身体情况。有段时间,叶剑英走路步履很不稳,而且迈出的步伐幅度越来越小,这让身边工作人员很是着急。

叶剑英当时还负责主持中央军委日常工作,难以抽出时间去检查。眼看叶剑英身体抱恙,他身边的工作人员非常担心,如果真的是身体出现问题了,那就错过了最佳治疗时间。可是,叶剑英还是太忙了。

保健医生对叶剑英身体的检查,只能安排在他工作间隙,这种检查没有系统性,专家们一时难以准确诊断病情。每次看到身边工作人员面露愁容,叶剑英却很坦然,他笑着说:“你们别担心,我可能患上了疑难杂症,就是找不到原因。你们这么下功夫地观察、记录、检查,也不好起名。我自己给取个名,就叫做难治之症吧。”

眼看叶剑英的病情有加重趋势,工作人员就把这件事向邓小平作了汇报。1980年,中央保健委员会接到邓小平的指示,为叶剑英成立专门的医疗小组,该医疗小组由解放军总医院的医生们组成。

叶剑英和周总理

这个医疗小组的职责是定期为叶剑英检查身体,同时需要对其进行保健和治疗。医疗小组颇为担心,也很着急。叶剑英这时已经是83岁的老人,如果病情不能及时确诊,就无法对症治疗,这样耽误了他的身体健康,将如何向祖国和人民交代?

鉴于此,医疗小组制定了详细的诊断计划,很快叶剑英的病情终于弄清了,他患上了“帕金森氏病。”这种疾病在6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中最为常见,主要症状包括肺部感染、静止性震颤、肌肉僵直、僵硬、行动迟缓、步态平衡异常等。

这种疾病对83岁高龄的叶剑英来说非常危险,一旦发病就可能造成肺部感染,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输液治疗。比如1979年7月,叶剑英到山东烟台视察工作。因烟台天气突变,叶剑英一时难以适应,他先是感冒,不到两天就引起了肺部感染了。

同去的医疗小组成员很是着急,由于当地医疗条件较差,便劝说叶剑英立即回北京治疗。叶剑英却很冷静地说:“你们别担心,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医疗小组执拗不过,便与当地医院医生会诊,万幸治疗及时,加上叶剑英配合治疗,病情很快好转。

叶剑英

此后,叶剑英没有放弃工作休养,反而频繁离京到各地视察工作,他希望能为这个国家贡献最后一点力量。比如在1979年的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闭幕会上,叶剑英就说:

“我国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这是一场十分艰巨的斗争。在前进的道路上还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困难,还有许多新的问题需要我们解决,有许多新的工作需要我们学习。我国各民族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是有社会主义的思想觉悟的,是顾全大局,是勤劳勇敢、不怕困难的……”

当年9月29日,叶剑英在纪念建国35周年大会上再次发表了讲话:

“国家的巩固,社会的安定,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最终都取决于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取决于生产的发展。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为这个中心服务。全国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以至个人,他们工作的评价和应得的荣誉,都要以对现代化建设直接间接所作的贡献如何,作为衡量的标准。全体干部和全国人民,一定要全力以赴、聚精会神、专心致志、争分夺秒地投身到这个伟大的建设事业中来。一定要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扫除浪费,提高效率,革新技术,不断挖掘新的生产潜力,开辟新的生产门路,增加新的社会财富。”

当说到“争分夺秒”时,叶剑英明显加重了语气,显然他知道自己年迈,迫切希望国家能尽快强大起来。正因此,医疗小组也“争分夺秒”地为叶剑英检查和治疗。时间来到1982年,叶剑英的健康状况时好时坏。

叶剑英

一到春天,叶剑英就疾病缠身,加上阴雨天气的影响,肺部感染现象常常是几天便发作一次。这期间叶剑英便要卧床进行一段时间的静脉输液治疗,这原本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可对叶剑英来说并不容易。

80多岁的叶剑英血管很细,加上频繁输液,护士们又颇为紧张,难以保证输液扎针时一次成功。一次,有名护士连续两次扎针都没能找到血管,她紧张得不得了。护士们的紧张情绪,没能逃过叶剑英敏锐的眼睛。

叶剑英安慰她说:“这不怪你,这责任应该在我身上,我的血管有困难嘛!”叶剑英的理解和关怀,让护士们非常感动。大家闲暇时,总会在一起交流:“中央首长的保健工作,是一件光荣又艰巨的任务,来不得半点的粗心大意和失误。”

人到老年,因生理衰退原因,各方面都不如年轻人,何况叶剑英在那个位置上,其压力可想而知,他一直想能尽快退出中央领导的岗位。1982年9月1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这是一次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标志着党成功地实现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伟大转变,它开始把中国带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新的政治轨道,并以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永远载入史册。

叶剑英

叶剑英在这次大会上,引用李商隐的“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来自嘲,他解释说:“后来者居上,年轻的会超过年老的。可以说,这是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一个基本规律。”

叶剑英还深情地说:“我今年85岁了,年老多病,做事已力不从心,从党的事业着想,我曾多次要求退出领导岗位,在中央没有决定我退出之前,当尽力而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叶剑英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1983年2月,在担任第五届全国人大委员会长任期将满之际,他写信给人大委员会,请求不要再提名他为六届人大常委会委员长的候选人。

五届人大常委会考虑叶剑英的身体状况,同意了他的请求,并给他复信,以表彰他在历史上为党、为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高度评价他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期间所做的辛劳而卓有成效的工作。

1983年11月19日傍晚,叶剑英像往常一样坐在家中吃晚饭。晚饭还没有吃饭,叶剑英就感觉胸闷难受,身边工作人员立即扶他去床上休息,并第一时间通知医疗小组。医生对叶剑英初步检查,诊断他患上了“急性高位侧壁小灶性心肌梗塞。”

叶剑英

但是,经过治疗之后,叶剑英的身体情况没有想象中乐观。1984年1月,87岁的叶剑英肺炎再次复发。中央要求医疗小组倾尽全力做好叶剑英的抢救工作,并指派时任中央保健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敏清进入医疗小组。

一个星期后,叶剑英病情暂时控制。时间进入7月,叶剑英病情恶化。王敏清全程参与了叶剑英病重期间救治全过程,他晚年回忆时说:“年迈的叶剑英身体几乎各个系统都出现了病症。这种复杂的情况,是我生平第一次遇到,我们当时称这次抢救为医疗保健史上的‘淮海战役。’

当时医疗小组所有成员都有一个信念,必须全力以赴,大家都集中呆在一个大厅里,对叶剑英昼夜进行监护、抢救治疗。王敏清说:“不论白天黑夜,随时根据病情的变化,及时会诊与治疗。在最紧张的几天内,24小时不离开大厅,大家在极疲惫的情况下坚持着。实在太困倦了,就找个角落一靠,眯一会儿。”

叶剑英的病情牵挂了无数人的心,可依旧处于危急当中。眼看“八一”建军节临近,考虑到叶剑英的病情,中央决定暂时不举行例行的建军节庆祝活动。另外,人民大会堂管理人员也接到上级通知,近期不要在这里安排其他活动,还要求他们布置追悼会会场,甚至让人准备花圈,这是做了最坏的打算。

病情如此危急,但是医疗小组没有放弃努力,大家认为有必要安排呼吸系统的权威专家来京。王敏清立即想到了一个人,广州医学院副教授的钟南山。钟南山正式成为一名医生时,他已经36岁了。

钟世藩全家福

1936年10月20日,钟南山出生于南京,这是一个医学世家。父亲钟世藩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之后又取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担任南京中央医院儿科主治医师。母亲廖月琴也了不得,早年毕业于协和医科大学的高级护理专业,曾担任中山医科大学肿瘤医院副院长,还是广东省肿瘤医院的创始人。

1937年12月南京沦陷前,钟世藩带领一家老小辗转来到贵阳。1946年,钟世藩被国民政府任命为广州中央医院副院长。钟世藩工作努力,熬夜几乎是家常便饭,始终秉承着“所谓医者本分,就是治病救人”的信念。

国民党败退大陆时,上级要求钟世藩带领全家尽快撤往台湾。钟世藩断然拒绝,坚定地表示:“我是中国人就得呆在这里,而不是离开。”解放军入城后,钟世藩把医院的所有物资全部清点,移交给军管会

在父母的影响下,年少的钟南山对医学产生了兴趣。多年后钟南山回忆说:“我觉得当医生能给别人解决问题,会得到社会的尊重,有很强的满足感。”1955年,钟南山考入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医疗系。

钟南山年轻照

在大学里,钟南山不仅是一位学霸,而且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田径、游泳、篮球等都是他的爱好。比如1959年9月,钟南山在首届全运会上获得了400米跨栏冠军,一度还打破了全国纪录。

然而,钟南山的行医之路并不顺利。钟南山说:“我上大学时做师资,从事新专业,后来搞放射生物化学。一直都服从分配,从来都是标兵、先进。所以,从1960年到1971年,整整11年我都没做医生。做医生是我的愿望,但不是我所能选择的。”

1971年,钟南山离开北京回到广州,进入广州第四人民医院(今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为一名医生,这是他已经36岁了。也是这一年的一天,一向不爱说话的钟世藩突然问儿子:“南山,今年几岁了?”

钟南山一下子被问懵了,他没有理解父亲的用意,直接回答:“36岁。”“唉,都36岁了……”钟世藩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没再说什么。那一夜,钟南山彻夜未眠。后来钟南山经常说一句话,“我的医疗生涯,是从36岁开始的!

钟南山工作照

进入医院工作不久,就出现一次医疗事故,钟南山把一名咳血的病人误诊为结核病,该病人险些丧命。这起误诊事件极大刺激了钟南山,他开始疯狂努力,跟着医院里的女医生余真学习,从最基础的事情做起,如何处理病人、要做什么样检查。到了晚上下班回去后,钟南山继续熬夜研究,将经验认真写在笔记本里,还利用空余时间学习医学专业术语和专业英语。

余真后来回忆说:“不过两三个月,原先粗壮黑实的运动员体格,减了不止一个码;原先圆头满腮、双目炯炯发光、笑口常开的一个小伙子,变得高颧深目面容严肃,走路也在思考问题;原先紧绷在身上的白大褂,竟然显得飘逸宽松。”

凭着半年多的努力,钟南山行医水平进步很快,同事们评价其“顶得上一个主治医生。”在医院急诊科室工作一段时间后,命运又一次让他转换了方向。当时中国呼吸系统疾病的研究颇为落后,广州市第四人民医院则承担组建慢性支气管炎防治小组的任务。

钟南山认为自己是党员,于是加入了这个小组,这为他后来成为参与抢救叶剑英元帅埋下了伏笔。这个小组当时就3个人,组长侯恕、女医生余真和钟南山。1978年3月,中国第一届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

钟南山工作照

钟南山作为广东省的代表,也参与了这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大会。不仅如此,钟南山跟侯恕副教授一起编写的《中西医结合分型诊断和治疗慢性气管炎》论文,被评为全国科学大会成果一等奖。

1979年,钟南山等16人被选派到英国深造两年,钟南山担任组长。钟南山进入英国爱丁堡大学进修,拜在导师弗里兰教授的门下。钟南山非常珍惜这个学习机会,拼命努力。弗里兰教授后来感慨地说:“在我的学术生涯中,曾经与许多国家的学者合作过,但我坦率地说,从未遇见过一位学者,像钟医生这样勤奋,合作得这样好、这样有成效。”

1981年,45岁的钟南山放弃英国高薪工作,毅然回到祖国。回国后,钟南山出任广州医学院副教授,他成为了全国呼吸系统疾病的权威之一。时间来到1984年7月11日傍晚,钟南山正在办公室里查看病人的病历。

突然,办公桌上的电话铃急促响起来。钟南山一接电话,那头传来广州医学院党委书记刘正纾的声音:“钟教授,广州军区马上派小汽车来接你去机场。他们要安排你去北京,记住这次任务是绝密的。”

钟南山立即意识到事态严重,简单收拾后小汽车已经来到楼下。短短半个小时后,一架军用飞机从广州起飞,朝着北京飞去……当晚9点30分,钟南山就出现在叶剑英的抢救室里。在钟南山的指导下,对叶剑英的抢救颇为顺利,他渐渐从昏迷中苏醒过来。

钟南山院士

一个月后,中央领导接见了参与抢救叶剑英的所有医务人员,并称赞大家说:“你们创造了医疗史上的奇迹。”在钟南山等人的努力下,叶剑英的生命又延续了两年多时间。1986年10月22日,叶剑英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

如今钟南山院士已经86岁高龄,他依旧奋战在为国为民的最前线。每当有人问钟南山何时退休时,他总是说:“我还没老,还能干点事!”何为国士,这就是国士!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