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西瓜

□李绍增

看到接头巷尾的西瓜摊儿,想起了儿时的“鬼西瓜”。

世间有黑西瓜、绿西瓜,有白瓤西瓜、红瓤西瓜,还有“鬼西瓜”?有!听我慢慢道来:

我的老家地处鲁西北平原,村子位于乐陵与庆云两县交界处的马颊河北岸,村号为“木家堰”。村子从古至今没有梧桐树,更没落金凤凰,自然也没有多少名气。可有一样在当地出名:出产大西瓜。

我们那一带的土地由黄河冲击而成,特别松软肥沃,非常适宜种植西瓜。这里生长的西瓜个大皮薄,沙瓤稀甜,“网红”方圆几百公里,尤其是我们村的“木家堰大西瓜”,是当地的知名品牌,号称“西瓜大拿”。到了西瓜成熟季节,篮球大小的西瓜躺满瓜地,过往行人尤其是还没长成的半大孩子垂涎欲滴,自然就出现了“鬼西瓜”的事儿。

所谓“鬼西瓜”,其实就是村里的半大孩子趁看瓜人不注意摘个瓜。“咳,这不就是偷吗?”不对!我们老家的村风民俗不是这样叫的--没长成的孩子,摘个瓜果李桃不算“偷”,管孩子们这种行为叫作“鬼”。哪家的西瓜上午或者傍黑被孩子们“鬼”了两个,逢人便说:“不知谁家的王八孩子又‘鬼’了我家两个西瓜。”外人听起来种瓜人是在骂孩子,其实一点儿也没有责怪的意思,反而有点褒扬孩子“诡道”的意味。

为什么大人暗地里摘人家的西瓜叫“偷”,小孩子一样是“摘”却叫“鬼”呢?小时候,我曾请教一位念过私塾的种瓜老爷爷。他捋着花白的胡子告诉我,这可是老祖先流传下来的习俗啊。在我们人类还是孩童的遥远年代,大地上长满了瓜果,人们看见果子就伸手采,遇到瓜儿就弯腰摘,这是人类孩童时期本性的流露。有谁觉得这是耻辱的事?又有谁管这叫作偷呢?小孩子刚刚进入人世,不是和人类的童年一样吗?因此,就有了今天的约定俗成。不仅如此,我们这一带对待这种事情还有一些不成文的规则:对看瓜人来说,抓到“鬼”瓜的孩子不能打,可以告诉家长加强教育但不能到大街上嚷嚷;对孩子的要求就一条,“鬼”个吃可以,不能祸祸地里的西瓜。这些规则沿袭传承,在儿时的西瓜地里演绎了一出出“鬼”与“反鬼”的活剧。

村里有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孩子叫钩子,脑瓜子和他的名字一样,歪歪点子不少。加上他爷爷在抗日战争时期参加过敌后武工队,从钩子小时候起,爷爷就经常给孙子讲一些打鬼子、除汉奸的经历。也是这小子聪明伶俐,竟然把一些战法记在心里,模仿运用到“鬼西瓜”中去,成为我们那一茬半大孩子当中“鬼”西瓜的好手。到了西瓜足个的时候,生产队看瓜的像战场上的侦察兵一样,时刻注视着周围的“敌情”,一般的孩子很难得手。特别是我们一队(第一生产队)的看瓜人,是个种瓜、看瓜几十年的老手,瓜地里什么动静都逃不过他的眼睛,许多孩子都不敢往他的瓜地旁凑合(靠近)。可钩子偏要到他的瓜地里试试手。

一天中午,钩子来到一队的瓜地旁,手搭凉棚扫视了四周,计上心来:这回儿就玩个“声东击西”吧。他快速钻进瓜地北边的玉米地,双手使劲地摇晃玉米棵。看瓜人看到瓜地北边有情况,警惕地注意着有动静的地方。这时的钩子一阵风似的穿过玉米地,绕到瓜地的南边,“滋溜”一声,像泥鳅一样钻进西瓜地,抱起一个大西瓜,转眼消失在茫茫的青纱帐里。当他抱着个大西瓜来到我们面前时,咧着棉裤腰大小的嘴说:“嘿嘿,这一招还真灵。”一个小伙伴“哼”了一声,学着电影《小兵张嘎》里说:“别看今天跑得欢,说不定明天拉清单。”

我生来胆子小,虽然看着地里的西瓜心里也痒痒,想“鬼”一个尝尝,但怕被逮着,从不敢涉足“鬼西瓜”这行当。“声东击西”没几天,钩子找到我:“天这么热,咱去‘鬼’个西瓜解解渴。”我胆怯地摇摇头。他一拳打在我的右肩上:“看你个子长得这么高,怂蛋一个!”钩子一把拉着我来到二队的西瓜地边。

二队的看瓜人更是了得,凭借多年的经验,他的看瓜棚一改搭在瓜地两头影响视线的毛病,将棚子搭在了瓜地中央的井台上,可以居高临下瞭望四周死角。这哪是看瓜棚啊,这不就是电影里的岗楼子吗!我怯怯地向后缩了缩身子。钩子扫视了瓜地及周围的情况,见瓜地东边有一水沟,说了一句:“调虎离山!”对着我的耳朵嘟囔了几句,让我大喊“有鱼啊,大鱼啊”,吸引看瓜的到水沟逮鱼,他伺机动手。没想到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不到一袋烟的工夫,我和钩子便双双“就擒”。原来,看瓜人早把钩子这些把戏研究透了,听到有人喊“有鱼”,还是“大鱼”,这不是扯吗,小水沟里哪来的“大鱼”?便知是“调虎离山”之计,于是便将计就计——“引蛇出洞”,假装起身去逮鱼,却时刻注视着四周的动静。

这一次,瓜没吃到,还挨了一顿训斥,从小第一次也是唯——次“鬼”西瓜就栽了跟头,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羞羞”的。你猜钩子怎么说,“胜败乃兵家常事”,一撅屁股回家了。

后来我当兵走了,孩子们怎样“鬼”西瓜就不得而知了。但我猜想,“鬼西瓜”的好戏肯定还会不少。

现在想起来,儿时“鬼”西瓜,说起来算不上高雅之事,也登不上大的台面,但我总觉得,一方水土有一方文化,看上去单调枯燥的农村生活也会生出趣味盎然的故事,使人一想起来就忍俊不禁。

编辑:赵珊珊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