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姓的来源和历史(河南固始魏姓的来源和历史)

今天澳航推介会小小来和大家谈一谈聊一聊关于魏姓的来源和历史(河南固始魏姓的来源和历史),以及魏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姓氏魏的起源是什么?、魏字的来历、“魏”姓的来源是什么?相关信息的知识内容,通过我的了解先从目录开始一个个讲解细说,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你们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如果你想测算一下你的情况,那就测算一下,同时收藏一下本站,以下是小编对此问题的归纳整理,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文章目录列表:

一、魏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

来源和历史以下:

1、出自姬姓,为周文王裔孙毕万之后,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据《元和姓纂》、《史记·魏世家》、《通志·氏族略》等有关资料所载,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2、出自芈姓,为颛顼帝的后裔魏冉之后,后改姓魏。据《史记》等有关资料所载,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

扩展资料:

得姓始祖:毕万

据有关资料所载,魏姓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省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万仕晋(今山西省境),成为晋国大夫。

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

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即为秦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姓族人的得姓始祖。

二、姓氏魏的起源是什么?

推荐于
一、魏姓姓氏渊源: <br/1、源于姬姓,出自晋国大夫周文王曾孙毕万的封地魏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魏氏是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是毕国的人,传到周文王的曾孙毕万的时候,毕国被西戎所灭,便投奔到晋国,成为晋献公的大夫。毕万因于公元前661年在晋国攻灭霍、耿、魏三国战斗中,立下了大功,于是晋献公就将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地赐给他为邑。此后,毕万的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当晋公子重耳流亡之时,毕万的孙子魏犨随同一起流浪,后得秦穆公之力,重耳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晋文公封魏犨(魏武子)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公元前445年毕万后代魏斯演出了历史上著名的“三家分晋”,自成诸侯,建立魏国,称魏文侯,建都安邑(今山西夏县),此后其势力日益扩大。魏国于公元前225年为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氏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氏正宗。 史籍《玉篇》中说:“魏,象魏,阙也。”魏即指阙,宫门之台观。《文选》中说:“是以来仪羽集于观魏。”张铣注:“来仪,凤也……观、魏,皆阙也。”唐朝林宝所著的《元和姓纂》、郑樵的《通志》均将魏氏列入“以国名为氏”类,《元和姓纂》认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裔孙万仕晋,封于魏,至掣、绛、舒,代为晋卿。后分晋,为诸侯,称王。至王假,为秦所灭,子孙以国名为氏。”《通志》中记载更为详细,认为:“魏氏,始祖毕公高,封于毕,为毕氏。杜预曰:‘毕在长安西北’。今长安县西有杜山,又曰毕陌。至毕万事晋,封于魏。杜预曰,魏在河东河北县。河北今为平陆县,陕州治有魏城。后虽迁徙不常,自封魏之后皆号魏,惟徙梁之后,亦谓之梁。毕公高,周文王第十五子,盖庶子也,故云姬姓之别族。周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其后绝封为庶人。其苗裔曰毕万,卜事晋,遇屯之比,辛廖占之,曰:‘吉。此公侯之卦。’献公十六年,赵夙为御,毕万为右,以伐耿、霍、魏三国而灭之,以魏封毕万为大夫。生魏犨,从晋公子重耳出奔,及重耳立,以犨袭魏氏后,治于魏。武子之后,世为晋卿。生悼子,徙治霍,今晋州霍邑是也。生魏绛,晋悼公曰:自吾用魏绛,八年之间,九合诸侯,和戎翟,绛之力也。’赐之乐,是为庄子,徙治安邑,今为县,隶解州。自庄子七世文侯,始称侯,受经于子夏,过段干木之闾,未尝不式也。其子武侯之十年,与韩、赵灭晋而分其地。武侯之子称王,徙治大梁,今开封治也,是为梁惠王。自文侯而下,二侯,七王。秦将王贲灌大梁城,灭王假,以其地为郡县。子孙以国名为氏。” 史籍《新唐书》中认为魏氏属“以邑为氏”:“魏氏源于姬姓。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后国绝,裔孙万为晋献公大夫,封于魏,河中河西县是也,因为魏氏。” 魏氏的血缘祖先可以追溯到中华人文始祖黄帝。据司马迁的《史记》记载,黄帝轩辕氏作为中原氏族部落联盟首领,主要活动在今黄河中下游地区,后来,他的儿子玄嚣生子蟜极,蟜极生帝喾。帝喾有位夫人,是有邰氏的女儿,名叫姜嫄。有一次,她外出到野外去,看到地上有一个大大的脚印,觉得好奇,心里忽然有了一种兴奋的喜悦,便一脚踏去,没想到这一踩却有了受孕的感觉,过了一段时间,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嫄认为这个孩子来得有些蹊跷,恐怕会带来不吉利,就将他弃置在门外的小巷里。说来也怪,经过那儿的牛马,都避开这个弃婴而不践踏他。姜嫄又把他移置到树林里,好让狼和野兽叼去,但是很不巧,树林里有很多忙碌的人,姜嫄无奈,就顺手将他扔到结了冰的沟渠上,这时有飞来的鸟张开它们的翅膀为他盖着垫着,使他不至于冻死。直到这时,姜嫄才感到这个孩子有些奇异,大概是上天所赐,于是把他抱回家中,认真地哺育起来,并且将他养大。又因为他生下来一再遭抛弃,所以给其取名为“弃”。 弃在孩提时候,就有着像大人那样高远的志向。他在游戏的时候,种植的麻、菽都长得很好。长大以后,也就喜爱耕作农稼了。他勘察土地所宜,适合谷类生长的就种植耕作。其他人都效法他,使该部落结束了流动不定的游牧生活。这时掌管部落联盟事务的陶唐氏帝尧知道了这件事,便提拔他为农师,教人民耕种,使整个部落联盟都蒙受他的好处,因此有功于当时。帝尧颁布命令:“弃,老百姓以前常不得饱食,你做后稷(即农师),播种百谷,使老百姓免于饥馁。有功当赏,现封你于有邰地(今陕西武功西南部),以原来的官号‘后稷’做为称号,另外以姬做为姓,成为一方诸侯。”后稷在虞舜氏主管部落联盟事务时继续主管农业,又受命与益佐助夏后氏禹治理洪水。邰的附近有雍水、杜水等流入渭河,水系发达,土地肥沃,是从事农业最理想之地。从此,后稷便在这里率领本部落的人种植“百谷百蔬”,发展农业,使自己的部落成为一个著名的农业部落,其势力和人口也都有较大发展。后稷这一族兴起的时候,在唐尧、虞舜、夏朝的时候,都有好的德行。 后稷的裔孙不窋在夏朝的中后期失去了农师职务,逃奔到戎狄这个地方。大约在商朝初年,不窋的孙子公刘虽然处在戎狄之地,但又继续从事后稷的工作,致力于耕种。他率领部落迁居豳(今陕西旬邑),一边开垦农田,一边扩大居邑。这时,他的部众已有很多,贮积的粮食日益丰富,接着又发展武装力量,扩大活动范围,渡过渭水,到渭南地区采掘矿石,发展锻冶,制造工具和武器,使势力进一步得到壮大。这时远近的人都来归附他。自公刘下传七八代,至高圉、亚圉时,正当商王武丁时期,姬姓部落已是商朝西部的一个大邦。 亚圉之孙古公亶父又继续从事和光大后稷、公刘的事业,做了很多有德行的事业,整个都邑的人全部拥戴他。这时薰育、戎、狄等部族为掳掠财物,先后来攻打他们,古亶公父满足了他们的要求。但是当他们要得到土地和人民时,整个部落的人都愤怒了,想要反抗。古亶公父却说:“人民拥立君主,是为了替他们谋福利。现在戎狄所以要攻击我,是为了我的土地和人民;人民属于我和属于他们,那有什么区别呢!人民却要为了我的原因而战斗,那等于是杀了他们的父子以做他们的领袖,我不忍心这么做!”于是他就和自己亲近的部属离开豳地,渡过漆水、沮水,越过梁山,定居于岐山(今陕西岐山)下的“周原”。豳地整个地方的人扶老携幼,全又都归附古公于岐。其他地区的人,风闻古公的仁爱,也多来归附他。定居岐山后,古公扬弃戎狄的习俗,并在这里兴建宫室城邑,将人民分为几个邑落居住;又设置职有专司的五官,使部落有了早期国家的雏形。因居于周原,部落从此称周人或周族。古公后被追尊为太王。 古亶公父去世以后,幼子季历继立,史称公季、王季。公季继续修明古公所遗留的治道,专心致力于义举,因此诸侯都顺从他。古亶公父在世时曾说:“我们这一族应当有王者出现,这大概在姬昌时应验吧?”公季的儿子昌继立后,遵循着后稷、公刘的志业,效法古公、公刘的成规,笃行仁政,尊敬长者,慈爱幼少,礼遇有贤德的人。他为了接待有才德的人,常常到了正午也无法抽空进餐,那些包括姜尚等在内的才士就因为姬昌礼贤下士,才效命于他。姬昌在商朝末年,为西伯(伯同霸),受命专管商朝西部征伐。他在位五十余年,开始扩充周之实力和领土,做消灭商朝的准备。姬昌逝世后,被追尊为周文王。 周文王逝世后,次子姬发即位,以太公望(即姜尚)为太师,以周文王子姬旦为辅佐,以召公爽和周文王庶子(一称第十五子)姬高等佑助王师,继续从事周文王所遗的功业。最终,消灭了商王朝,建立周王朝,姬发即周武王。周朝虽然建立,但周族在当时人数较少,为加强周之统治,西周初年,周武王大封同姓宗族和异姓功臣,周文王姬昌庶子公子高,受封于毕邑(今陕西咸阳东北部),为公爵,史称毕公高。此毕公,即《史记》中所谓“周武王即位,太公望为师,周公旦为辅,召公、毕公之徒左右王,师修周文王绪业”之毕公。 毕邑在今陕西省长安、咸阳两地之北,也就是渭水的北岸地区。这个地方,又称为毕陌或咸阳原,在周朝初年,受到王室的重视,因为周文王姬昌、周武王姬发和周公姬旦逝世以后,都葬于此。后来毕国灭亡,毕公高的裔孙沦落为平民,有的与当地戎狄融合,有的向东迁徙。毕公高的裔孙有个叫毕万的人,觉得晋国国君也属姬姓,算是同姓国,就想到晋国谋个一官半职,他在周朝都城王城(今河南洛阳)卜了一筮,卜到屯卦,又由屯卦演变为比卦,周大夫辛廖看了卦相后,祝贺他道:“这卦相很吉利。屯卦险难而坚固,固则宠禄不变;比卦亲密而得入,入则君臣情意相结。还有哪个卦比这个更吉利呢?你的后裔必定会繁盛的。”毕万入晋,受到晋献公重用。晋献公是一个雄心勃勃的君主,在位期间开疆扩土,消灭了附近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毕万跟随晋献公出征,立下很多功劳。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由毕赵夙御戎车,毕万为右乘,率兵讨伐霍、耿、魏三个小国,并攻灭了他们。晋献公论功行赏,就把原是姬姓国的魏(今山西芮城)赐给毕万做为封邑,并任用他为大夫。毕万的子孙就以封邑为氏,称为魏氏。 周文王姬昌分封亲族于魏(今陕西兴平马嵬坡)建立魏国。周武王灭商,建立周朝,又移封魏国于今山西芮城县东北魏城。周惠王十六年,即晋献公十六年,晋献公灭掉魏国,魏国子孙就以国名为氏,形成魏氏。这是魏氏中以国名为氏最早的一支。 当晋献公封毕万为魏大夫时,晋国掌管卜筮的大夫卜偃就预言毕万的后裔一定会壮大的。因为万,是盈满的数目;魏,是高大的名称!拿这个开始封赏,是天意要开启他了。自古天子方称兆氏,毕万受封魏邑,名字中隐含有广大之意,仅从盈满的数目来说,他将来必定会拥有许多人。或许这段话是魏氏发达之后,人们的附会之辞,其中含有迷信色彩。不管怎么说,毕万裔孙自入晋受封魏邑之后,逐渐显贵,最终竟与赵、韩二姓大夫瓜分晋国,称孤道寡二百余年。 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66年)晋国发生内乱,次年晋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毕万的孙子魏犨随同重耳在诸侯国之间到处流浪,长达十九年。周襄王十六年(公元前636年)重耳得秦穆公之力,被迎立为晋国国君,是为晋文公。文公封魏犨为大夫,承袭魏氏封邑,从此魏氏成为晋国列卿之一。晋悼公时,魏犨孙魏绛(世称魏庄子)将邑都徙治安邑(今山西夏县安邑故城)。晋昭公时,魏与韩、赵等大夫成为晋国六卿之一。周定王十六年(公元前453年)魏桓子驹与韩康子、赵襄子联合灭掉智伯,三分其地,建立了事实上的魏、赵、韩三个诸侯国。周定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45年)魏桓子的孙子魏斯自称诸侯,是为魏文侯。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周王室正式承认魏和赵、韩为诸侯。 魏国占据晋国经济发达地区,魏文侯又是贤明君主,治国有方。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为相,进行变法,推行“尽地力之教”,奖励农耕,确立封建法制;用西门豹治邺;任用卫国人吴起改革军事制度;师事卜子夏(孔子的弟子)、田子方(子贡的弟子)、段干木(子夏的弟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形成了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使魏国很快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魏武侯时,继续拓展文侯的事业,向南发展,取得了郑、宋、楚三国的大片土地,并占据了大梁(今河南开封),从此魏国在黄河以南占有了广大的土地,使魏国初具霸主规模。 战国时魏国和秦国由于地理位置相近,可谓世仇。魏文侯和魏武侯时,魏国势力较强,对秦占有优势。魏文侯时,任用卫国人吴起为将,率军进攻秦国,一举攻下秦五座城池。魏文侯认为吴起善用兵,为将廉直公平,尽得士卒的拥戴,就任命他为西河战区的最高长官,让他担负起抗拒秦国的重任。吴起镇守西河,表现卓越,使秦兵不敢向东用兵。魏惠王时,秦孝公决心改变落后局面,要与中原诸国争雄,以恢复秦穆公时为诸侯霸主的地位。他采纳卫国人公孙鞅的变法主张,变更法制,整饬刑罚,对内奖励农耕,对外奖励作战有功将士,并以军功的高低而享有爵位、俸禄。秦国因此走上富国强兵之路,而魏武侯子魏惠王时,魏国由于与赵、韩的同盟破裂,又与齐国争雄,国力日益削弱。 魏惠王时,为避秦国之逼,将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继续称霸,但在赵、齐、秦的联合打击下,疆域不断缩小,国势衰弱。到战国后期,秦国越来越强,在战国七雄中独霸一方,各国不能与之抗衡。魏国由于地缘之故,屡屡受到秦国的进攻和蚕食,尤其是秦昭襄王采纳大梁人范睢的“远交近攻”之策,秦与齐、楚结好,向三晋(魏、赵、韩三国是从晋国分离出来的国家,时称三晋)大举进攻,魏国的灾难加重。虽然一度有魏公子信陵君联合诸侯抗秦之举,但也挽救不了魏国覆亡的命运。魏王假三年(公元前225年)秦将王贲引黄河、鸿沟水灌大梁城,虏魏王假,魏国灭亡。 从魏文侯元年至魏王假三年((公元前445~前225年),魏国存在了二百四十一年;如果从公元前403,周王室正式承认魏至魏亡,魏国建国近二百年,共历九位国君:魏文侯斯(一作都,公元前445年~前396年)→子魏武侯击(公元前395~前370年)→子魏惠王莹(公元前369~前335年)→子襄王嗣(公元前334~前319年)→子哀王(公元前318~前296年)→子昭王遬(公元前295~前277年)→子安僖王圉(公元前276~前243年)→子景闵王午(公元前242~前228年)→子王假(公元前227~前225年),这就是郑樵在《通志》中所说的“二侯七王”。 毕万裔孙所建魏国灭亡后,秦在其地建立郡县,魏国部分平民为不忘亡国之恨,就以故国魏为姓,形成以国名为氏最后的一支。 2、源于芈姓,出自战国秦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姓芈,秦昭襄王时先后五次任国相,受封穰侯,后改姓魏。 3、源于冒姓,出自南宋人魏了翁,属于因故改姓为氏。 据宋《稗录》记载,南宋蒲江人(今四川成都)魏了翁,原姓高,养于姑父魏氏家,遂改姓魏。 4、源于李姓,出自明朝人魏校,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 明朝人魏校先世本姓李,居苏州葑门的庄渠,弘治进士,授南京刑部主事,后改姓魏。 5、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少数民族除了本民族的姓氏,也采用汉族的姓氏,由于音近、省字等原因,有以魏为姓的。 北魏时期氐族中有魏揭,自称大将军、冲天王,其后代以汉字魏为姓,世代相传至今。 满族倭彻赫氏后改为魏氏,世代相传至今。 佤族斯内氏,汉姓为魏,世代相传至今。 鄂伦春族魏拉依尔氏,汉姓为魏,世代相传至今。 回族中的魏氏,早期见于明朝魏实。洪武年间(公元1368~1398年),武略将军魏实由顺天府(今北京)调湖南常德卫,路经湖北仙桃,见该地有清真寺及穆斯林居住,逐留其一子,后子孙繁衍,遍及湖北全省。另,在广州怀圣寺《重建怀圣塔寺之记》碑中有“镇守广东等处地方副都统魏黑纳篆额”的记载(碑立于清康熙三十七年)。其名“黑纳”,按阿拉伯语发音有庆贺、祝贺、颂扬等意,较适用于取名;在古代进人中国的阿拉伯人名中,又有Hindu,也可简译为“黑纳”。魏黑纳恐是中国姓加上回回名的合成名。在清同治年以前,魏氏在西北地区亦为大族。据《清同治年间陕西回民起义历史调查记》记载,魏氏在同治年间是“咸阳的回族大姓”。仅在清道光年间,在咸阳县志中记载的东乡安谷里魏家村、西乡廊里魏家堡、魏家前村就有魏氏五十户之多。魏氏回族,在中国革命近现代历史上,也曾做出过一定的贡献。如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牺牲的有湖北两阳人(今湖北仙桃)魏碧章、魏清光;在北上抗日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有湖北郧西人魏茂顺、魏登恒等。 此外,在土家族、蒙古族、彝族、朝鲜族等少数民族中也有魏氏。 二、魏姓得姓始祖:毕万。 据有关资料记载,魏氏为黄帝的姬姓嫡裔,他们原为毕国人。周文王的十五子毕公高受封于毕(今陕西西安、咸阳两地之北),后毕国为别国所灭,其后裔毕万仕晋(今山西),成为晋国大夫。晋献公是当时晋国一名很有雄心壮志的君主,在位期间攻克了周围的许多小国,使晋国一度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献公念毕万在晋国灭霍、耿、魏三国中功勋卓著,于是将原是姬姓国的魏地赐给毕万为邑。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与韩、赵两家共同瓜分了晋国,自立诸侯,建国为魏,公元前225年,魏国为秦国所灭,亡国后的魏国王族子孙遂以国为姓。毕万也就被后人尊为魏氏族人的得姓始祖。 三、魏姓各支始祖: 魏九海:字源长,行二,生没未详,系江西南昌府南昌县,十五都乾农乡尽林里,铁蛇冲发派于明正统年间任武昌通判致仕乐,归后复从兄九万仕楚至乱离知其时,不可为故果于避世漱石枕流风格,古朴览 江山青水秀,即陷居求志于斯土常兴文敏公为知己友,敏公爱子淑才貌学两优纳为东床后没,葬益阳鹅洋池上豫章公山向。妣:郭氏,生没未详,葬益阳章公山与夫合冢山向。生子一:魏淑才。湖南魏氏三晋堂始祖。 魏伏一:恢宗子魏伏一,配袁氏。生子三:一郞;二郞;六郞。湖南宁乡荥阳派始祖。 魏廷倚:唐朝元忠公二十世孙,字树玉,号立斋,原籍南昌府新建县铁柱宫,由贡兴托吉安府教论遂家於府城城隍阁侧。宋祥兴元年创业於卢陵五十二都之淳塘而居是为淳塘始祖。宋湻佑二年壬寅八月十三日吉时生,元皇庆元年壬子九月十八日吉时没,葬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元配:熊氏,宋湻佑五年乙巳二月初九日吉时生,元延佑六年已未八月初三日吉时没,葬城西真君山虎形壬山丙向。生子二:仲安;季安。季安间新建原籍。湖南安化、新化等支始祖。 资料有待补充。

三、魏字的来历

魏姓出自姬姓。商末周文王占领隗姓魏国之地,封其亲属于魏国,这是姬姓魏国的始封之地。周武王灭商后,封其弟毕公高于毕,在今陕西咸阳北,是为毕国。迁封魏国于山西芮城东北的魏城。春秋时,毕公高的后裔毕万辅佐晋献公,于公元前661年灭了姬姓的耿、霍、魏等小国,晋献公封毕万于魏地,建立另一个姬姓魏国。公元前445年传至十二世孙魏斯,于三家分晋事件自立为诸侯,即魏文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当代中国人口排名小学生练字用什么字帖好_无需接送孩子_在家就能学硬笔书法关注字帖的人也在看小学生练字用什么字帖好 著名书法老师授课,一对一真人辅导,专为5到12岁宝宝定制课程,每天只需15分钟,在家就能练好字!现0元体验!杭州河象网络科技有..广告 字帖京东官网,你喜欢的,这都有!关注字帖的人也在看字帖「京东」官网,好物低价,极速配送,多个城市可当日送达,价格更超值,省钱又实惠!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小学生字帖_找小学生字帖上拼多多_多实惠多乐趣小学生字帖,热卖排行,小学生字帖_超值性价比,品质保障。免费下载拼多多APP查看热门商品。57祖先造字的时候,魏字的来历是什么?魏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魏字的意思: 1.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3.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4.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北~。~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5. 姓。 康熙字典记载: 《亥集上》《鬼字部》·魏 《广韵》鱼贵切《集韵》《韵会》虞贵切。《说文》本作巍。高也。从嵬委声。《注》徐铉曰:今人省山,以为魏国之魏。《诗·魏风谱》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也。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 又《周礼·天官·大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注》象魏,阙也。 又姓。《广韵》本自周武王母弟,受封于毕,至毕万仕晋封魏城,后因氏焉。 又《集韵》语韦切,音巍。《庄子·知北游》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 又《扬子·方言》魏,细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闲,凡细而有容谓之魏。《注》魏魏,小成貌。 又《集韵》《正韵》吾回切,音嵬。义同。*考证:〔《说文》本作巍。高也。从嵬委声。《注》徐铉曰,今有省山,以为魏国之魏。〕 谨照原文今有改今人。36 浏览1221魏字的由来是?魏 wèi 阙宫门的台观 [the two lookout tower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gate]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班固《典引》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古国名 [Wei state]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三国之一 [the Kingdom of Wei (220-265)]。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魏 wèi 阙宫门的台观 [the two lookout tower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gate]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班固《典引》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古国名 [Wei state]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三国之一 [the Kingdom of Wei (220-265)]。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中部 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魏晋氏以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朝代名 [the Wei Dynasty]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如:魏碑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 古郡名 [Wei prefecture] 魏郡,县十八。——《汉书》 今县名 [Wei county]。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 姓浏览332姓‘魏’魏 字的由来??魏,左边是一个女祭司,头戴草冠。右边8魏姓氏的由来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毕公高之裔孙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于为邑 (今山西芮城县 ) 。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 ( 山西夏县 ) ,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 扩展资料家族名人 1、魏文侯 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5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2、魏征 字玄成,唐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参考资料

四、“魏”姓的来源是什么?

再传三世到魏王假,于公元前225年被秦始皇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姬姓魏氏有3100年历史,史称魏姓正宗。魏姓,晋国六卿之一,是当代中国人口排名小学生练字用什么字帖好_无需接送孩子_在家就能学硬笔书法关注字帖的人也在看小学生练字用什么字帖好 著名书法老师授课,一对一真人辅导,专为5到12岁宝宝定制课程,每天只需15分钟,在家就能练好字!现0元体验!杭州河象网络科技有..广告 字帖京东官网,你喜欢的,这都有!关注字帖的人也在看字帖「京东」官网,好物低价,极速配送,多个城市可当日送达,价格更超值,省钱又实惠!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小学生字帖_找小学生字帖上拼多多_多实惠多乐趣小学生字帖,热卖排行,小学生字帖_超值性价比,品质保障。免费下载拼多多APP查看热门商品。57祖先造字的时候,魏字的来历是什么?魏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小学生练字用什么字帖好_无需接送孩子_在家就能学硬笔书法关注字帖的人也在看小学生练字用什么字帖好 著名书法老师授课,一对一真人辅导,专为5到12岁宝宝定制课程,每天只需15分钟,在家就能练好字!现0元体验!杭州河象网络科技有..广告 字帖京东官网,你喜欢的,这都有!关注字帖的人也在看字帖「京东」官网,好物低价,极速配送,多个城市可当日送达,价格更超值,省钱又实惠!北京京东世纪信息技..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小学生字帖_找小学生字帖上拼多多_多实惠多乐趣小学生字帖,热卖排行,小学生字帖_超值性价比,品质保障。免费下载拼多多APP查看热门商品。57祖先造字的时候,魏字的来历是什么?魏出自姬姓,以邑为氏,或以国名为氏。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受封于毕,其孙毕万在毕国被西戎攻灭后,投奔到晋国,成为大夫。因功,被赐魏地为邑,其后子孙以邑为氏,称为魏氏。公元前445年毕万的后代魏斯建立魏国,公元前225年被秦所灭后,亡国的魏国王族以国名为氏,形成魏姓最重要的一支。史称魏姓正宗。 外姓改姓魏。战国秦昭襄王时有国相、穰侯、昭襄王母宣太后异父弟魏冉,本楚人,芈姓,后改姓魏;南宋蒲江人有魏了翁,庆元进士,本高氏,后改姓魏;明代有昆山人唯校,其先世本李姓,弘治进士,后改姓魏。 魏字的意思: 1. 古代宫门上的楼台:~阙(古代宫门上所建的巍然高出的台阙,因下边两旁有悬布法令的地方,所以亦用来代指朝廷)。 2. 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北部、陕西省东部、山西省西南部和河北省南部等地。 3. 中国历史上的三国之一。 4. 中国历史上的北朝之一:北~。~碑(北朝碑刻的统称)。 5. 姓。 康熙字典记载: 《亥集上》《鬼字部》·魏 《广韵》鱼贵切《集韵》《韵会》虞贵切。《说文》本作巍。高也。从嵬委声。《注》徐铉曰:今人省山,以为魏国之魏。《诗·魏风谱》魏者,虞舜夏禹所都之地也。在禹贡,冀州雷首之北析城之西,周以封同姓焉。 又《周礼·天官·大宰》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注》象魏,阙也。 又姓。《广韵》本自周武王母弟,受封于毕,至毕万仕晋封魏城,后因氏焉。 又《集韵》语韦切,音巍。《庄子·知北游》魏魏乎其终则复始也。 又《扬子·方言》魏,细也。自关而西,秦晋之闲,凡细而有容谓之魏。《注》魏魏,小成貌。 又《集韵》《正韵》吾回切,音嵬。义同。*考证:〔《说文》本作巍。高也。从嵬委声。《注》徐铉曰,今有省山,以为魏国之魏。〕 谨照原文今有改今人。36 浏览1221魏字的由来是?魏 wèi 阙宫门的台观 [the two lookout tower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gate]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班固《典引》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古国名 [Wei state]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三国之一 [the Kingdom of Wei (220-265)]。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魏 wèi 阙宫门的台观 [the two lookout towers in front of the palace gate] 乃县治象之法于象魏。——《周礼·太宰》 魏阙之高。——《淮南子·本经》 是以来仪集羽族于观魏。——汉·班固《典引》 又如:象魏(古代宫门外的阙门);魏观(即魏阙、魏象) 古国名 [Wei state] 西周时分封的诸侯国。姬姓。在今山西芮城县北。公元前661年被晋献公攻灭,把它封给毕万 战国七雄之一。开国君主魏文侯(名斯)是毕万后代,和赵韩一起瓜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被周威烈王承认为诸侯。建都安邑 (今山西夏县西北) 韩魏闻之。——《战国策·齐策》 不敢加兵谋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灭韩亡魏。——《战国策·魏策》 韩魏灭亡。 三国之一 [the Kingdom of Wei (220-265)]。公元220—265,曹丕所建,拥有今黄河流域各省和湖北、安徽、江苏北部、辽宁中部 无论魏晋。——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魏晋氏以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朝代名 [the Wei Dynasty] 南北朝时,北朝之一。公元386年为鲜卑族拓跋珪所建,据长江以北,史称北魏。后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公元550年东魏被北齐所废。公元557年西魏为北周所废。如:魏碑 隋末农民起义领袖李密所建国号 古郡名 [Wei prefecture] 魏郡,县十八。——《汉书》 今县名 [Wei county]。在河北省南部有魏县 姓浏览332姓‘魏’魏 字的由来??魏,左边是一个女祭司,头戴草冠。右边是一个“鬼”。在很早的远古时期,没有“神”字,鬼即是神,鬼既会做好事也会做坏事,后来人们为了区分,把只做好事的鬼叫神,才有了神的概念。一个女祭司对着鬼神祈祷收获。所以魏有伟大,灵圣的,威武的意思。鬼是一个有两条尾巴(鬼字最后两笔)的龙。3 浏览448魏姓氏的由来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 春秋时,毕公高之裔孙毕万,在晋国为大夫。公元前661年,晋献公封毕万于为邑 (今山西芮城县 ) 。毕万裔孙魏斯,与赵,韩,三家分晋,各自建国。魏斯建魏国,都安邑 ( 山西夏县 ) ,为魏文侯,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公元前225年被秦国所灭,原王族散居各地,以原国名为氏。 扩展资料家族名人 1、魏文侯 安邑(今山西夏县)人,魏桓子之孙,魏武侯之父。公元前445年继承晋国魏氏领袖。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战国时期魏国开国君主。 2、魏征 字玄成,唐曲城(今山东省掖县)人。隋唐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和史学家,因直言进谏,辅佐唐太宗共同创建“贞观之治”的大业,被后人称为“一代名相”。

以上就是澳航推介会小编对于河南固始魏姓的来源和历史(魏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的内容一、魏姓的来源和历史是什么?;二、姓氏魏的起源是什么?;三、魏字的来历;四、“魏”姓的来源是什么?信息和相关问题的汇总解答,魏姓的来源和历史的问题希望对你有用!

版权声明:
作者:xiaoyue
链接:http://www.hlwta.com/22.html
来源:黑龙塔
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THE END
分享
二维码
< <上一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