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为千家立千坟,不为人家安一门”啥意思?安门有啥讲究?

知识应该是为大家谋福利的,不应该成为某一个人的专利,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也正是教育和科举所做的事情,而不应该让知识成为封闭众人的束缚,百花齐放才会成为进步的社会,古人说“宁为千家立千坟,不为人家安一门”,你能明白其中的含义吗?

此“坟”非彼“坟”

每当看到“坟”字,大家的内心第一个想到的或许就是像“秦始皇陵”那样的坟墓,古人也常有叶落归根和归葬祖坟的那种思想,才会有人说“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这样的话,抱着这样的思想,古人的生活中充满了为家里争光的那种内心,也才会形成那些在地方上有名望和影响力的士族和大族人家。

古代有“视死如视生”的那种思想,因此许多大族人家在修建祖坟的时候会特别地注重坟地的修建,礼记》里说“古也,墓而不坟”,也就是说埋葬普通人的地方叫做墓,而埋葬有地位的人的地方才叫做坟,坟本身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果能够在死后修建属于自己的坟,那一定是于国有地位的人。

其实坟不止是说葬人的地方,左传》里记载“是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坟在这里说的是古代典籍的意思,也就是存在的知识,古代很多士大夫追求“达则兼济天下”,如果能够像圣人孔子一样像世人宣传自己的思想,让更多的人获得知识的滋润,也是许多人一辈子的追求,王阳明在自己的人生最后几年就一直在做这件事情。

古人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自从有了科举考试之后,许多人穷其一生都在科举考试的路上,而很多古代的士大夫都曾开办书院广收学徒,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学习知识,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晏殊范仲淹,程颐程颢都曾活跃在杏林,这是为了天下士子做的最大的善事。

孤家为豪门

当任何事情成了垄断的事情,也就没有了之前的用处,教育本来就应该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成功的向上,结果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和世卿世禄的制度几乎是一脉相承,让贵族永远是贵族,寒门永远是寒门,与孔子“有教无类”的思想几乎就是相违背的,才有了五姓七望的强大。

三国志》里说“汝勿妄语,灭吾门也”,门在这里就是指家族,《楚辞》里说“事君而不二兮,迷不知宠之门”,门在这里指门径和诀窍,整个魏晋南北朝的几百年时间,要想向上奔走,就需要投靠像五姓七望这样的大贵族,这些贵族的家庭几乎垄断了所有向上的通道。

隋炀帝杨广的名声不是很好,但在“不为人家安一门”上却做了重大的改变,就是利用科举考试代替九品中正制,让天下的寒门子弟从此不用依附于那些豪强地主,凭借自己的本事和学识就能建功立业,拥抱像“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一样改变命运的机会、

唯有读书高

经过唐宋两代帝王的推广,科举制度成为重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当利益产生矛盾的时候,那些世族和寒门子弟就会不断地发生冲突,历史上著名的牛李党争就是这些科举考试的人才和豪门之间的争斗,最后也算是一个平手,不过科举考试和中进士的理念,却已经是深入人心的事情了。

之后的宋朝,几乎再也听不到那些豪门的故事了,基本上就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家家户户理论上只要足够努力,就能有中进士的人才,而且宋朝社会里,对于士大夫阶层普遍比较尊重,做官做到五品基本上就是后代无忧了,即使自己不在了,子孙也能受到皇帝的荫封,可以说是一人努力全家不饿。

结语

从古至今的国人就讲究叶落归根和光宗耀祖,能修好坟地在古人看来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可是想要修好坟地就得先成为有名望和地位的人,在古代的时候,除了在战场上立功之外,剩下的就只能读书了,毕竟从古至今都是唯有读书高。

尤其是在科举考试实行之后,多少寒门子弟通过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巅峰,开创了自己的新式豪门,正应了那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的话,真的是只有知识和书本能改变人生的命运,但想要过得更好,还需要一点点的运气。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