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人帮覆灭,中央派专机接贺子珍回京,孔东梅:离9月9日还有六天

前言

从1949年开始,贺子珍的心中就有萌生了一个想法,她想去北京!因为毛泽东即将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她多想亲眼看到新中国成立的开国典礼啊!

可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个心愿却在她的心底一直深埋了30年,直到毛主席去世后三年,1979年9月3日,中央终于派出专机把贺子珍接到了北京,此时距离毛泽东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还有六天。

贺子珍、李敏与孩子

贺子珍回忆过去:那个时候,毛泽东确实动了真情

贺子珍怎么会忘记1954年9月15日那天呢?那天是她在收音机里听到毛泽东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致开幕词的日子呀!

从苏联回国多年,住在上海湖南路原来陈毅在上海任市长时的住所里的贺子珍,那天惊喜交加,全神贯注,听着从遥远的北京传来的电波里毛泽东那亲切又熟悉的声音。

贺子珍眼里噙满了泪水,她一把抓起葡萄酒瓶,给自己倒满了一杯,然后仰着脖子喝了个杯底朝天。那是一位瑞金时期的战友到上海看望她时送的东西,平常很少喝,甚至不喝,此刻她是非喝不可了。

收音机里那声音仍在继续,听着井冈山时期战地伴侣浑厚的稔熟乡音,贺子珍不由鼻子一酸,泪如雨下。夫妻一场,到头来却如此天各一方,难得相见。一想到此,贺子珍大恸,却又不敢哭出声来,以免遭人评说。

耳边听着毛泽东熟悉的声音,贺子珍慢慢起身,走到窗边,把苹果绿窗帘拉开一大半,透过敞开的窗口竭力向北方眺望。她的内心一遍又一遍地呼唤着:“润之啊,你来看看我吧……”

待贺子珍的心情平复下来,清理“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记忆的浪花开始在她的心头徐徐跳荡……

毛泽东、贺子珍

那是1935年,在千难万险的长征路上。大约是3月的一天傍晚,贺子珍所在的卫生部干部休养连的队伍到达了贵州盘县。大家正在休息,突然天空中传来敌机马达的轰鸣声,单调、沉闷。大家不约而同抬头一望,只见一架敌机钻进山谷,银灰色的机翼一闪一闪地抖动,像老鹰的翅膀。连长、指导员忙着转移几个伤员,贺子珍也当机立断,从一棵大槐树下一跃而起,指挥大家分散隐蔽。

敌机的轰鸣声越来越响,如滚滚的雷声。瞬然间,穿出云层的敌机向着红军休养连的隐蔽处俯冲下来,先是一阵疯狂地扫射,接着投下了一颗颗炸弹。顿时,一股灰浪劈头盖脑地袭来,一下子遮住了贺子珍的视线,周围一片漆黑,烟尘浓浓,气浪滚滚,充满火药味。当气浪减弱,四周有点能见度时,贺子珍凭借过人的眼力,发现离她不远处有一个担架,上面的人还活着!

仔细看去,这个伤员是红一方面军的一位团长,是方面军中闻名遐迩的一员猛将。她想都没想,很麻利地把他扶在担架上躺好,然后给他掖好棉被。正在这时候,敌机再次对他们发起进攻。眼看炸弹丢下来,贺子珍不顾个人安危,一下子扑到伤员身上……震耳欲聋的爆炸声过后,伤员得救了,贺子珍却被炸得遍体鳞伤,鲜血染红了灰色的军装。

17块弹片深深地扎在贺子珍的肌肤里,贺子珍的身体不时发出难忍的疼痛,可那时前方战斗频繁,日寇的铁蹄蹂躏上海已久,其它许多城市的形势也很危急,到哪里去开刀取出那么多炸弹碎块呢?

贺子珍、贺怡

谁能料到命运之神插手进来。红军长征到达陕北,随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起来,革命形势出现了可喜的转机。恰在这时,贺子珍与毛泽东的关系变得有些微妙。贺子珍坚持要离开延安,去苏联治疗,除掉身上的隐患弹片。她有倔强的脾气,而这种脾气促使她坚信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因而也是坚如磐石的。

毛泽东得知贺子珍要走,心里十分担忧:如今贺子珍怀有身孕,体质又差,要离开祖国,孑然一身投奔异国他乡,怕有危险。因此,毛泽东始终耐心劝说贺子珍不要离开。

事后许多年,贺子珍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记忆犹新地说:“那个时候,毛泽东为了动员我留下,不到苏联去,确实动了真情。”

不幸的是,贺子珍依然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要走,而且要快走,怎么办?

没办法,毛泽东经过深思熟虑,做出两手准备:一方面,请洛甫同志给有关部门拍电报,同意将贺子珍的名字加进赴苏联治病的名单里;另一方面,他又给八路军驻西安等地的同志通了电报,希望他们劝阻贺子珍不要走。

但是,倔强的贺子珍并没有接受这些劝解。相隔10年,她在苏联尝尽了人间苦果之后终于回到祖国,对自己的任性和固执懊悔不迭,这是后话。

贺子珍、毛泽东

毛泽东把娇娇送到贺子珍身边

在异国那漫长凄凉的10年间,贺子珍遭受到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后来,每当她回忆起这段生活,总禁不住啜泣起来,眼泪也总像断线的珍珠似的,配对成双地往下掉。

莫斯科初的日子里,贺子珍的生活还是很充实的,但好景不长,她便开始咀嚼苦果了。

1938年5月,是贺子珍到莫斯科的第5个月份。这月里,她忍受了分娩的剧痛,生了第6个孩子。这个落地的男孩,像春天刚从土里钻出来的小草,从头到脚都是新的。稀疏的浅栗色头发,桃花似的小脸蛋,是那样的逗人喜爱。特别是那两只晶亮晶亮的圆眼睛,时而张开,时而又合上,像星星,眨呀眨的,让你觉得,满屋的光辉,都是由这双眼睛里发射出来的。

然而,贺子珍没有料到的是,命运之神再一次插手进来。几个月后,由于婴儿缺乏营养,抵抗力差,患上了致命的肺炎。不久后,孩子便死在母亲的怀抱里。

当毛泽东从王美兰口中得知贺子珍的遭遇时(王美兰来苏治病时和贺子珍同住一室),他的眼睛是那样的深邃,那样的沉重,那样的储满了痛苦。一向相信男人不流眼泪的王美兰第一次体会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的含义。

王美兰走后,天色不算很晚,毛泽东却破例地和衣入睡。朦胧中,他仿佛看见贺子珍的脸庞,恳切地看着他,无声无息地向他倾诉着什么。他不能够平静了,泪水涌上他的眼眶。

就在这个不眠之夜里,毛泽东想了又想,毅然决定把留在自己身边心爱的女儿——毛娇娇,送到不远万里的苏联,去安抚贺子珍那受伤的心灵。

李敏、贺子珍

毛娇娇,学名叫李敏。与她相识、相熟的人,都喜欢叫她娇娇。1937年春天,红一方面军长征到达陕北不久,他出生在吴家窑的一个阴暗、潮湿的窑洞里。9个月后,贺子珍把她安置在保安的儿童保育院,自己经西安、兰州、新疆去了苏联。

经过毛泽东的精心安排,几经周转,4岁的娇娇终于来到了贺子珍的身边。

女儿的到来,让贺子珍的精神状态马上好了起来,仿佛久病之人吃下了一副良药。娇娇使她的心绪惬意起来,重新唤起了她对生活的乐趣,成为她新的精神支柱。

娇娇从来到妈妈身边,日复一日,月复一月,生活在妈妈的爱抚和温馨之中,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反过来说,贺子珍则从女儿的笑容、歌声里,享受到天伦之乐,她心满意足,对毛泽东感激之至。

然而,命运之神对贺子珍太无情了,一波刚平,一波又起。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了!残酷的战火迅速把原本欢乐平静的贺子珍母女,再次推入深渊。

在德军围城的那段日子,莫斯科的食品供应极端困难,很多莫斯科人都买不到食物,更别提那些中国的留学人员了。

贺子珍、李敏

贺子珍在德军合围前,虽已随国际儿童医院退到伊万诺夫城,但在这个离莫斯科几百公里的小城市,物资同样十分匮乏,尤以食物为甚。在零下40度冰天雪地的严冬里,既没有劈柴可供生炉,又没有取暖用的木炭。几乎看不到肉类、鱼和鸡蛋,蔬菜也很少,每天只能配给500克又粗又硬的黑面包。这点口粮在填饱娇娇的肚子后还能剩下多少呢?出于无奈,贺子珍常常只能煮几片白菜充饥,有时连几片白菜也弄不到手,那就只好用双手紧紧捂住空荡荡的腹部,以减轻饥饿造成的痛苦。

饥饿的苦难对贺子珍来说,已经够沉重了,然而,更沉重的苦难接踵而来。

5岁的娇娇,在严寒和讥饿的双重打击下,身体日渐羸弱,抵不住风寒,得了肺炎。肺炎,这个可怕的医学术语,在当年就像鼠疫霍乱一样令人不寒而栗。贺子珍忘不了,她来苏联不久出生的那个孩子,就是生这种病而夭折的,她不能再让这种病夺走娇娇的生命。为此,贺子珍不得不拼命地工作。她在上班之余就是替别人干活,换得娇娇急需的药品和食物。

娇娇是幸运的,在贺子珍的悉心照顾下,她终于逃脱了死神的纠缠。为了娇娇的身体能进一步好转,贺子珍死也不肯让她在保育院过夜,而坚待每天接送。谁知这个举动却惹怒了当时的保育院长,那个院长诬蔑贺子珍有病,竟然把她送到了疯人院。

李敏

贺子珍终于回到祖国

1946年夏天,王稼祥偕同夫人朱仲丽到莫斯科治病,在此期问,王稼祥会见了留苏的一些中国侨民,了解在苏德战争中没有回国的中国同志的遭遇与下落。严酷的战争浸透了人间的苦辣,包容着离散、饥饿、痛苦甚至死亡,那些来不及撤退的中国同志有的散失,有的饿死了,有的下落不明,人们在介绍中提到贺子珍母女的悲惨遭遇,引起王稼祥的同情和关注。他们夫妇据理力争,要把贺子珍从疯人院接出来。

几经周折,贺子珍才安然无恙地来到王稼祥夫妇的身边。王稼祥向她详细介绍了中国革命已进入决胜阶段的情况。这些消息使与世隔绝多年的贺子珍欣喜若狂,但同时也感到有点愧疚,因为中国革命胜利进展那么快,而她却没有做出什么有意义的事情来迎接这个美好时刻的到来。因此,她要求立即回到生养自己的祖国去,为自己的党、自己的国家做点什么。尽管她自己在国内已经没有了家,但还有哥哥和妹妹,有同志们,有党和革命的事业。“回国去!”这是她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的决定。

王稼祥是个很慎重的人。他很快给毛泽东同志发了电报,汇报了贺子珍的近况和心愿,请毛泽东定夺。毛泽东立即回电:同意回国。

数月后,王稼祥安排贺子珍母女回到祖国,留在哈尔滨暂住。虽然经过那么多磨难,又经过一个多月的行程,她已经疲劳不堪,但一到哈尔滨,当李富春同志问她有什么要求时,她回答说:“我个人生活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想早日工作。”

不久,她终于如愿以偿走上了工作岗位,在东北局财政部担任机关党总支书记的职务。

贺子珍、李敏

埋藏在心底30年的心愿实现了

得知贺子珍平安回国的消息,毛泽东不禁回想起过去。

1927年,毛泽东和贺子珍在井冈山相遇。这时的贺子珍是个刚从永新县福音教会中学出来的高材生,身材好,人长得也漂亮。长长的睫毛里,闪动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充满活力。她还爱读诗书,对古诗研究得尤其精熟,可算得一位窈窕多姿,学问过人的美丽少女。她加入毛泽东在井冈山的队伍之前就已在当地武装起义中作过战,其机智、勇敢,在游击队中是出了名的。她与毛泽东相处不久,就在一起共同生活,但是直到1930年杨开慧牺牲后才算正式结婚。他们夫妻10年,结晶了6个孩子,只有娇娇一个存活下来并留在身边。

追忆着往昔,俯拾着零碎的记亿,毛泽东激情澎湃,感动不已。这些峥嵘岁月的旧事虽然时隔近30年了,但还时时扣动着他的心。

毛泽东同马克思列宁这样的伟人一样,既有崇高的思想,又有浓烈的情感;既有钢铁一样的意志,又有小溪一样的柔情,他怎能忘记贺子珍呢?他又怎会忘记贺子珍呢?然而,再伟大的人也难免会遇到棘手的问题。毛泽东在考虑再三后,还是选择先不将贺子珍召回陕北。

毛泽东

而贺子珍带着娇娇回国后,先在哈尔滨暂住,继而在沈阳居住下来。在紧张的学习和工作中,时间如流水一般逝去,但时间并没有冲淡她对毛泽东的思念和回忆。算起来,她同毛泽东离别已有十多年了,离开的日子太久,她常常忆起昔日的往事。这些往事,犹如夕阳落山时的云影天光,尽管渐渐地淡下去了,但是,它那无比绚丽的色彩,却深深地嵌入她的心中,怎么也消失不了。

在一个又一个孤独的夜晚,贺子珍在床上禁不住暗暗垂泪,她感念毛泽东对她的旧情。特别是长征时她在西行途中,又怀孕了,毛泽东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尽力保护她少受长征之苦。红军突破蒋介石的第一道和第二道封锁线后,他派他的贴身警卫员去照顾她,而他却没有了生活上的帮手……

回顾往事,贺子珍有时不由抬起一双泪眼,彷佛看见一个穿着干净的旧灰布制服、布鞋、戴着灰布八角帽的身躯魁梧的人,向她走过来,拉过她的手,把她那满是泪水的脸贴近他的心口,用胸口微微冒出的热气温暖她的面庞。可她一定神,什么也没有了……

1976年9月9日,伟大领袖毛泽东永远离开了我们。贺子珍得知这个消息后痛哭不已,她多么想去北京,去亲眼看看他,送送他。

贺子珍与护士

1979年,此时四人帮已经彻底覆灭,贺子珍又提出了想去北京的愿望,这是一个埋藏在心底30年的愿望。

据毛泽东的外孙女、李敏的女儿孔东梅回忆:1979年9月3日,中央突然派专机把外婆(贺子珍)接到了北京。这个日子离9月9日外公逝世三周年纪念日还有六天,离10月7日外婆70岁生日还有一个月。

在此之前,贺子珍已经在上海等了一年之久,她终于就要实现自己的愿望了,她终于可以亲眼去看一看她的老战友了。

在出发的前两天,组织上对贺子珍即将瞻仰毛主席遗容一事做出了要求,大家也对她做起了工作,其实就是不想让贺子珍太伤心难过,不要大哭,担心她的身体。

贺子珍频频点头,她一向是最遵守纪律的人。

出发这天,贺子珍精心挑选了一条白色的手绢,她把手绢紧紧握住,乘坐轮椅,与李敏、孔令华一起进入了毛主席纪念堂。

虽然贺子珍坚持遵守组织的要求,不愿哭泣,但眼泪却不听她的话,在见到毛主席遗容的那一刻,它又涌了出来。贺子珍紧咬着那块白手绢,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李敏、贺子珍

很快,贺子珍与毛主席的相会结束了,其实一共也还没有10分钟,但时间仿佛已经凝固。

就要离开天安门了,李敏泪流满面地看着身旁的母亲,此时的贺子珍没有说话,只是远远凝望着远处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这是她一辈子都在守望的地方啊!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