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骨折后傻等救护车?别让无知耽误事儿,这份急救常识请收好

文|福林妈咪

孩子天性活泼,跑跑跳跳很正常,有时候觉得孩子皮实,摔一下没什么,但是很多时候都是孩子“初生牛犊不怕虎”,自己不注意摔的。

上小学的时候,光我们班,我印象中就有三个骨折的。一个是女生自己调皮,在一个临街房门口的两边,分别有一阶台阶,她非要从一边跨到另一边,那个距离大概一米多不到一米五吧,结果高估了自己,脚尖碰到了台阶,但这个脚都没上去,于是脚就被台阶和地面的夹角整骨折了。

还有一个是下楼的时候,下的特别快,一次才俩台阶,结果没看清,脚崴了不说,小腿也骨折了。还有一个是摔倒时手肘着地,大臂骨折。

骨折是儿童意外伤害最常见的类型,数据表明,每年平均有25%的儿童发生外伤,其中10%-25%为骨折。

据东莞市儿童医院2008-2017年1809个儿童骨折的病例统计:

骨折男童多于女童,年龄多集中在4-8岁之间,而且骨折部位多在上肢。如果你的孩子处在这个年龄段,那一定要多多学习孩子骨折时的急救方法。

一旦孩子发生骨折了,看着孩子那么痛苦,家长应该怎么做呢?

首先,不用纠结,拨打120,不要随意搬动孩子。

这个常识大多家长都知道。但有一点就是有的骨折外表看不出来,家长可能会让孩子尝试自己动一动,其实这个做法是错误的。

像是这种外表看不出来的内伤,无论是孩子从床上掉下来磕到头,还是崴脚、脱臼、骨折,在孩子受到外力伤害后没有出现外伤的情况下,千万不要让孩子活动,而是应该学会判断,分辨。

孩子骨折的表现:

①孩子不敢自己动,每动一下都有强烈的痛感。

②受伤处红肿,发热。

一旦出现这样的表现,立刻让孩子不要动,然后拨打120。

其次,救护车来之前,或者送孩子就医前,采取急救方式,帮孩子缓解疼痛

很多家长知道孩子骨折后,需要帮孩子固定住患处,但是骨折,分两种情况,他们的处理方式的第一步并不见得都是先固定。

一种是皮肤没有严重破损或没有伤口的,这就是闭合性骨折。

另一种则是皮肤有破损,严重的骨头露出来了的,被称为开放性骨折

两种骨折都要做到的第一点就是不要随意搬动孩子,因为搬动会让孩子更痛。保持孩子平躺才是。第二点,如果孩子是开放性骨折,那么第一步先用消毒纱布帮孩子包扎,如果没有消毒纱布,那就找干净的布包住孩子的患处,之后在找坚硬且又直又长的物体帮孩子固定患肢。

固定材料可以就地取材,在野外的话树枝,废木板,竹竿,都可以,在家的话杂志、雨伞、硬纸板,只有有一定的硬度就行。可以用腰带、背包带来做固定带。固定住患肢也是为了防止患肢再动,造成二次伤害或是让孩子更痛。

固定时要注意三点:

①固定之前垫一些软物;

②固定的时候如果有伤口不要盖住;

③打结的时候结扣不要在患处尽量避开。

④固定的材料长短根据孩子的部位进行调整,上肢的话最好超过两个关节的长度。就是比如是手腕和手肘之间发生骨折,固定用的材料要超过手腕和手肘,这样才能更好的固定住中间的患处。如果是下肢,那就尽量长的材料,把整条腿都固定住。

固定住后,可以找冰袋对孩子的患处进行冰敷,可以从很大程度上减轻疼痛,还有消肿的效果。但要记住骨折4小时内冰敷效果最好。

完成固定后等待救护车到来,或是保持孩子平躺的状态送去医院。期间,爸爸妈妈应还密切观察孩子的肢体远端,像是手、脚部位,看看指/趾甲盖的颜色,是否变色,手脚是否冰凉发紫,或者泛白,这都可能说明血液不流通,需抓紧就医检查。

孩子成长路上难免磕磕碰碰,所以爸爸妈妈还是应该多学些急救知识,才能保孩子健康成长!

阅读剩余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