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风县法门镇马家村——串起乡村文化的珍珠

宝鸡日报记者 张琼

  马耀武介绍村里的师旷墓

  赵胜利正在采摘食用菌产业融合示范园里的玉木耳

  “马家村有三个文化宝贝——师旷墓、马援祠和蕈菌园,这三个地方吸引不少人来此‘村庄游’。”夏至前,顺着扶风县文联副主席兼秘书长常炜提供的线索,记者来到了扶风县法门镇马家村。
  马家村有千余户马姓,村口景观石上刻着“将军马家村”五个大字。村民马巨科、马耀武说:“据传,明朝时,马援后裔马铎曾携妻带子落足这里,自此马姓人在村里繁衍生息……”走在平坦的村庄道路上,伴着鸟鸣和麦香,寻找师旷墓、将军泉、马援祠,观赏蕈菌园里的食用菌,感受马家村的乡村文化。
  修师旷墓扬“乐圣”美名
  在村子西南田野上,马耀武望着一座高大、呈圜丘状的墓冢,说:“这就是师旷墓,墓冢高约4米,方圆约10米,离老远就能看见。”眼前的师旷墓已被修缮,墓冢周边砌砖保护着,并栽植了景观树,让这里风景秀丽。村民说,近两年有不少人前来探访师旷墓。
  师旷墓前有两通石碑,一通旧碑上刻有“一九八三年十月”“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字样,一通新碑为2021年12月扶风县文化和旅游局所立,碑上刻有师旷墓的简介。
  师旷是谁?师旷是先秦著名音乐大师,古人尊称他为“乐圣”。现在人常说的“阳春白雪”“秉烛夜读”等典故,正是出自于他。师旷是春秋晋国人(一说为鲁国人),虽为盲人,但极具音乐天赋,善弹琴,辨音能力极强,创作了著名琴曲《阳春》《白雪》。村民认为,师旷在音乐行当里无人能及,故而亲切地称呼他为“乐人头头”。
  距马家村不远的法门寺曾珍藏有一块七音碑。相传七音碑就是师旷亲手所做,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七音碑被损坏。民间传说,师旷有过耳不忘的本领,不仅能演唱《诗经》里的篇章,还能亲手操演多种乐器,在一些场合可以即席赋诗谱曲进行演奏演唱。而且师旷品德高尚,是位贤臣良士,留下师旷劝学等佳话。
  马家村缘何会有师旷墓冢呢?清代《重修凤翔府志》记载:“师旷冢,旧志,扶风县北二里漆水之弯。”可见,师旷墓在此地已久。75岁的马耀武小时候常和小伙伴围着“乐人头头大冢”跑圈玩耍。原墓冢在上世纪农田基本建设时被平整,现存墓冢为近年来依原样恢复重建的。
  清代《扶风乡土志》提到师旷墓“在漆阮”,漆,指漆水,“阮”是指商末周初时期的一个诸侯国。《马家村族谱》讲,阮国大概位于今扶风马家村、岐山焦六村一带,后来被周文王所征服。有人推测,师旷可能为阮国后裔,死后归葬故里;也有人认为,此墓冢为后人纪念师旷所修建的。
  马姓村民讲将军故事
  马家村马姓人众多,村民认为本地马姓源自伏波将军马援。村里不仅有马援祠,还有“文渊启佑”古匾、将军泉等,每到清明节、春节,许多省内外马姓人赶来马家村马援祠祭祖
  年过七旬的马巨科是马援祠的义务看护人,他指着几块石碑介绍,碑上刻着马家村马援祠始建于明代,毁于民国初年,2016年,马援祠被重建。马巨科说,《马家村族谱》记述,明嘉靖年间,马援后裔马铎带着家人落籍于一处叫“芋子壕”的地方,他们在野草丛生之地开垦出百亩良田,良田所在地被唤作“马铎垴”,自此,马家人在这里繁衍生息。清代,马家村文风蔚起,族谱中记录了马翰、马启易、马呈易等人,名字前有“伏波将军45代孙”字样。
  马援祠有一方“文渊启佑”的匾额,何意?马巨科、马耀武说,这四个字与马家古堡有关。马家堡子始建于明末,占地约50亩,城高约6丈,是一座可居住、防匪、御敌的夯土城池。马巨科、马耀武自小在堡子里长大,堡子城门楼上方就镶嵌着石刻匾额“文渊启佑”。马巨科解释:“文渊,是伏波将军马援的字,启佑是祈愿保护的意思,‘文渊启佑’大意为祈盼得到先祖马援的保护。”如今马家堡子已不存在。马援祠重建时,我市书法名家任步武先生书写了“文渊启佑”匾额,被高挂于马援祠内。
  马家村和马援有关的物件、地方不少,我们在村里一处凹地,找到了一口“将军泉”。村民讲,据传马援平息交趾叛乱回朝后,常在这里演练兵马,一年正值大旱,为解军民之渴,马援命将士凿井。一日,掘井遇巨石,马援挽弓搭箭射击巨石,只听“轰隆”一声,巨石裂开,泉水涌出,解了军民之渴。为此,百姓将这口泉叫作“将军泉”。
  “其实,无论是马援祠还是将军泉,不管是古碑还是族谱,都在表达人们对马援的尊崇。”常炜说,村民把崇拜先贤、敬重英雄的朴素情感,融入村名地名和姓氏文化中。
  筹建周原蕈菌文化馆
  除过尊崇师旷、伏波将军的村庄文化,马家村的蕈菌文化也很出名。采访当天,记者看到,菌棚里长满了红色的灵芝、白色的玉木耳、胖乎乎的猴头菇等,十余种珍稀菌类令人目不暇接。同时,周原蕈菌文化体验馆也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八月底将建成开园。人们可以在这里了解从西周到当下的蕈菌文化,并体验赏菇、摘菇、买菇、食菇等乐趣。
  “周朝时,贵族食事制度开始形成。《礼记》里有这样一句话:‘食所加庶,羞有芝栭’,可见周人已经把蕈菌作为庖厨珍品。”法门镇80后青年、宝鸡胜利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赵胜利说,周原蕈菌文化让他萌生了在家乡种蘑菇的念头,月无月无周原定是种食用菌的好地方。经过当地政府以及赵胜利、乡亲们的四年奋斗,如今,食用菌产业融合示范园占地800多亩,年产值约4300万元,蕈菌产业累计带动周边2044户脱贫户增收,解决350多人家门口就业。马家村的蘑菇卖到了南京、江苏、甘肃、四川等多地,食用菌成了村民致富的“香饽饽”。
  日前,周原蕈菌文化园正在加紧建设。赵胜利介绍,周原蕈菌文化体验馆占地2000平米,有蕈菌文化展示区、培训区、蘑菇新品展示区和农特产销售区,在开展蕈菌文化科普之外,探索农业与旅游、文化的融合,把蕈菌文化做实做大做强。
  马家村村委会副主任马凌禄说,弘扬优秀历史人物文化,可以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提振村民的精气神;躬身菌棚勤劳种菌,不仅能鼓腰包,还能搭上饮食文化与乡村旅游的文化车。如今,“近郊游”“乡村游”“微度假”等旅游模式正在流行,把村庄文化做活,益处多多。

阅读剩余
THE END